读《灵枢·营气》篇随笔

《灵枢·营气》篇比较深奥,认真读,可能会发现其中的玄妙。

《灵枢·营气》篇是收集不同时期的三段经文而成篇。

第一段是:“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第二段是:“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毋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些经文时就激动万分,因其似盛开的鲜花,依然色艳味香,令我陶醉。

这两段经文出于何时,无据可考。在那个古老的时段,西方医学还未形成。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希氏文集”中才出现了“动脉”一词。因在尸解时,动脉内无血液,就误认为其是气管,所以“动脉”就代表“气管”。此时,人们还不知道脉在跳动。

在公元200年之后,盖伦在动脉上插入一羽毛,此羽毛随动脉跳动而搏动,然后在其近段加压控制血流,待动脉停止跳动时,羽毛也停止搏动。该试验证明了脉是跳动的。那时,盖伦已经知道了心能排出血液供养全身,但不知道血液循环。他的学术思想大约持续了1500年,直到1628年,英国医学家哈维经过试验,结合推论提出了血液循环。

后来,意大利马尔比基借助显微镜发现了肺动脉、肺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才证明了哈维的推论正确,肯定了血液是循环的。由此而知,现代医学最后证明血液循环仅是353年之前的事情。而中国古代医学家,早在先秦前就论述了“营气”运行。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即是说只有谷物经过消化,才能变成营养物质,特称其为宝。

“谷入于胃”,指的是谷物进入胃,经消化系统消化,变成营养物质,进入脉中的过程。

“乃传之肺”,指的是血先传到肺,进行气体交换,携带氧气的过程。

“流溢于中”,即指从肺脉流溢于心。因心在肺之中,所以从肺脉流溢于中,就是流溢于心。

“布散于外”,即是心布散到脉(动脉)。

“常营毋已,终而复始”,即是常营不息,周而复始。

“是谓天地之纪”,即是说这就是天下最大的规律。

更确切地讲,即营气运行先是谷物进入胃,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变成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再经右心室传入肺,又经肺动脉到肺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排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变成鲜红的富氧血液,然后流溢于左心房,再由左心室将血射向各级动脉,最后到全身毛细血管网以供养全身。常营不息,周而复始,即是营气运行的最大的规律。

以上是我解读经文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来细说经文,目的是想让医道同仁深刻理解经文的确切含义和营气的具体运行。这个太难了,看到的经文,就像出土的化石,解读、细说就像据化石复原物种,非常之难。

我这样讲不仅是要说清经文的深刻含义,更重要的是要向世人宣告,中国古代医学家,早在先秦前,发现的“营气”运行。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常营毋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这是先秦前,在西方医学出现前的一千多年,中国古代医学家的杰作。文字精练,结构严谨,表述准确。仅仅30个普通的字,就将“营气”运行描述得出神入化,真是妙笔生辉。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不仅是科学家,而且还是文学家。可敬!可贺!

之后的经文,皆属第三段。该段经文粗看讲的具体实在,但谁都说不清,更没有人会使用。因为在人体就根本没有这种供养方式。如果要坚持这种供养方式,中医就不用治病了,哪还会有病人。

遗憾的是此段经文的白话,依然影响着中国当代针灸学。要我说,还是坦然面对。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灵枢·营气》篇功不可没。如果不是《灵枢·营气》篇收录“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该段经文就会遗失。

我现在解读、细说,使其恢复本来面貌,依然像活化石一样,有力地证明了中医古代对“营气”运行的观察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