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张九龄的诗品与人品

《唐诗三百首》是清人蘅塘退士所编选,完成于乾隆年间,其编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启蒙唐诗学习之用。

其中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按照诗歌体例划分,共六种类型:

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唐诗三百首》开篇之作选的就是张九龄的五言古诗,这里固然是有时间年代顺序,但是也说明了张九龄诗的造诣在唐代有开启后世诗风之功。

张九龄(678年-740年)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末期,大部分生活在玄宗执政时期,比李白(701年—762年)大23岁,两个人应该有机会相遇。

张九龄与李白不同,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早慧,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那会儿李白刚一岁。之后张九龄一直做官,到玄宗时期做到宰相。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张九龄做官是个好官,同时写诗成就很高。人品即诗品,人品差的人往往难以写出那么精彩高洁的文学作品。

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岭南豪迈亢直的民风,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又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

下面是张九龄的《感遇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感遇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当地多桂,兰桂对仗,兰赏其叶,桂赏其花。兰叶春天葳蕤,茂盛纷披,具有无限的生机。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接着用“欣欣此生意”一句,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自尔为佳节”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谁知林栖者”语气转折,说那些在林子里生活的像兰花桂花一样风雅高致的为隐逸之士。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钦羡爱慕之情。兰桂与隐士互相欣赏,何其喜悦。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但是却不乞求美人摘折。显示其草木高洁傲岸之本心。

张九龄此诗结构严谨。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感遇二首》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赏析】

张九龄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丹橘经冬犹绿,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接着说“可以荐嘉客”,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却又能怎么样呢。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

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

在前面,已写“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

杜甫有《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并且诗语言清新而简练。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离家思乡之作,首二句已经成为经典“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读到这里忽然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句子,与上句颇为相似,不知道两位是不是有过交流。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里抒发离人之相思,有情人会怨恨月夜漫长,怀念亲人。这两句是过度,将首句情景过渡到人物活动。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人物活动,熄灭蜡烛,屋里还有月光,一“怜”对月光的珍惜,披上衣服感觉到寒凉。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者想象,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最后的结局就是只能梦中想见。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离人之相思,但是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

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

《唐诗三百首》选张九龄第一位,是有其用意在里面,发端在此,后辈可以比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