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路径:平台化的敏捷经营

商业平台化:从3Q大战说起

在PC时代背负“抄袭”骂名的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洗礼过程中逐渐“洗白”,鲜少有创业者公开指责其抄袭,而且营收和市值节节攀升,成为与阿里巴巴并驾齐驱的互联网双雄。这关键的转折点还得从2010年的“3Q大战”说起:

彼时,腾讯与奇虎360的口水战、公关战不断升级,最后发展到技术对抗,拥有用户优势的腾讯强迫用户“2选1”:只有卸载奇虎360安全卫士,才能使用QQ。尽管腾讯费尽心力解释“艰难决定”的原因,但支持奇虎360的声音始终占据上风。在工信部的介入下,这场轰轰烈烈的3Q大战才得以平息,以QQ与安全卫士的兼容而告终。腾讯虽然保住了装机量但民心大失,这让全公司上下甚为震动。马化腾痛定思痛,立志转型,为此召开了10次诊断腾讯的活动,并最终定下“开放”和“分享”两大原则。马化腾说:“腾讯过去的梦想是希望建立一个一站式的在线生活平台,今天想把这个梦想往前推进一步,就是一起打造一个没有疆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

腾讯自此走上了开放平台的路线,将更多的商业利益释放给合作伙伴和生态链企业。这种开放、分享的平台化的威力和潜力远大于“自给自足”,对腾讯的影响深远。腾讯的平台竞争力不仅没有因为分享、开放而减少,反而更加聚焦平台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赋能大平台:社交+内容产业中心化,合作伙伴负责去中心化,共同生长成为一个腾讯大生态。腾讯也因此没有错过移动互联网大风口,其企业遍布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PC时代腾讯被骂的潜台词是缺乏创新力,而企业的创新力与组织架构、文化、机制密不可分。近年来腾讯的员工数量大量增加,反而产生了微信这样的史诗级产品:微信的诞生来自内部赛马,最终脱颖而出,帮助腾讯抢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船票。

开放、分享的平台化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心态、是能力、更是格局。

组织平台化打造敏捷经营系统

放眼全球,平台化成为21世纪以来最大的商业创新。2001年到2018年,17年间,全世界市值最高的10家上市公司的排名不断变迁,并在2016年8月迎来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全世界市值最高的5家公司第一次没有石油、金融、工业、零售等行业的公司,全部变成了互联网平台型公司: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和Facebook。2017年,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两家中国企业也挺进了前10。在中国,最热门的互联网公司模式是美团、滴滴出行和今日头条,而这些公司也是典型的平台型公司。

平台化,已经是商业、经济和互联网领域里最常用的词,国内多家大型集团企业进行了以“组织平台化”为特征敏捷经营系统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小米的生态链平台:以手机为入口,构建IOT生态,相关细分市场独立运作,其平台运营、数据、技术、标准、资本等成为强力支撑;海尔的平台型组织/人单合一平台:企业是“为员工提供创业服务”的孵化器,一线员工直接面对用户,拥有决策权、分配权和用人权;华为的矩阵式平台:横向职能区域组织,为业务单位提供支持服务和监管,纵向专业化的四大一级阿米巴在平台上各自开展经营。

总结起来,组织平台化的核心就是打造赋能平台+灵活前端的敏捷经营系统:组织大平台为小经营体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基础支撑,小经营体可以更敏捷、更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