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借助新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进行。其中,“引进来”和“走出去”是重要的双向渠道。勘察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传”的过程,对于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近年来,借着全球化的东风,中德交往越发深入,中德双向的译介愈加频繁。因此,探讨中德文学交流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思考如何“引进”德语文学,如何促使中国文学“走出去”。

借此背景,一场题为“青龙过眼——中德文学交流中的‘读’与‘误读’”的专题研讨会于2019年金秋时节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研讨会题目取自美国人阿林顿(Lewis Charles Arlington,1859~1942)的著作《青龙过眼》(Through the Dragon’s Eyes)。著者在书中回忆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在华经历。1931年版配图精妙地解读了主标题的含义。青龙(中国)反拿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青龙与洋人之间显然存在误读。“青龙过眼”描述了一种文化隔阂、一种文化视差,这提供了一个支点来探讨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现象。“读”与“误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中德文学交流过程中也衍生出不计其数的类似情况。中德文学交流中“读”与“误读”产生的原因、背景、含义及其作用是此次学术会议关心的问题。本次会议群贤毕至,各抒己见。承蒙各方专家的鼎力支持,本书共收27篇论文,分“德风东渐”和“东风西传”两编,收录了大部分参会者的发言稿件,另收录部分未列席专家的稿件,以充实视角与方法。

本书纂辑之时,时值庚子年疠气流行,各国纷纷自危,国际掀起“舆论战”,怪象丛生。编者每每摆脱世事纷扰得以夜读书稿之时,颇有感触。窃以为即使经济全球化画上句号,无论各政体如何筑高墙、建壁垒,文学和思想无疆界,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因此中断。这场危机更加证明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多么必要,当我们不断解读其他民族,认识到“误读”的存在,那么我们便向有效的交流前进了一步,只有当各民族加强沟通,破除偏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才会成为可能,人类才能避免付出不必要的牺牲。

在书稿付梓之时,编者对参会和提供稿件专家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刘齐生教授和出版社陈颖女士对本书出版的关心。尹国维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扫描《青龙过眼》配图,学生刘湘莲、邹钰珏承担了大量的技术工作,编者特在此一并致谢。此外,本书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德文学关系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成果。

卢铭君

2020年3月于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