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可视化的孔子:日本的孔子像

孔庙里一般安放着作为祭祀对象的孔子像,或是写有孔子称号的“木主”(即牌位)。孔子像的形式多样,有画像、塑像、木像、铜像等。在中国,孔子像最早的例子有汉代文翁的“成都石室”(1)中祭祀的孔子画像。提到孔子画像,晋代的顾恺之及唐代的吴道子、王维所画的孔子像十分有名,被后世之人不断临摹,并张挂于孔庙。除了画像,孔庙中还经常可见孔子的塑像、铸像等。

儒者中有人批判“像”这种形式是佛家的做法。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曾下令全国孔庙废除孔子像,改用孔子木主。(2)后来木主在孔庙中得到很大普及,但孔子像并没有被彻底废弃,而是呈现出与木主共存的态势。

孔子像根据样态可分为立像和坐像,根据外貌可分为司寇像(鲁司寇像)、行教像和衮冕像。司寇像表现的是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司法官)时的姿态,头上所戴的司寇冠是其主要特征。行教像表现的是孔子教导弟子时身着儒服、披戴头巾的样子,着装简单朴素。衮冕像是被后世称为“文宣王”的孔子身着诸侯王或皇帝礼服的样子,此时头戴“冕冠”,身着“衮服”,手持“圭板”。衮服这种衣裳的花纹有“十二章”“九章”“七章”“五章”等不同种类,分别代表不同规格:天子衣裳一般为十二章,诸侯衣裳为九章。此外,冕一般为皇帝及卿大夫以上人员所戴头冠,上面有一块称为“冕板”的长方形木板,冕板前后两端分别垂有称为“旒”的玉串。旒的数量也根据身份的不同而各异。总之,在中国,冕与衮服常配套出现,其形制规格体现不同身份,有相应的严格规定。(3)

在日本,与孔子木主相比,孔子像更为常见。日本的孔子像有很多种类,如中国传入的、日本本土制作的,私藏的、公开的等。本章主要考察安放于日本孔庙的孔子像。通过考察这些孔子像的外貌、由来及其历史命运,探讨这些孔子像与贵族、武士、僧侣、儒者等各阶层人物的关系,尤其关注儒者对造像及木主展开的议论,进而思考日本儒教与佛教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