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使我挈有知,行于大道,唯迤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虛。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1]

参考释义

离道失德就会遭遇灾祸。这使人坚信不疑地认识到,要行于大道,唯一担心自己会不自觉地将“有为”施加于天下(“有为”背离了道,也就走上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们却喜欢走捷径(邪径)。朝政腐败,农田荒芜,仓库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并搜刮百姓的财货,这就是强盗,人君如此做法,非道也。

说东谈西

本章中,老子强调要坚守自然大道,可老子也说,人君经常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反而喜欢走邪径。君王以“有为”治理国家,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即便朝政已经腐败,农田已经荒芜,仓库已经空虚,人君依旧要穿着锦绣的衣服显示华丽,佩戴锋利的宝剑显示自己的英武,饱餐精美的饮食并搜刮百姓富余的财货以满足自己的享受,实际上,这已经沦为强盗,距离灭亡不远了。

不只是人君,任何人都面临着如何在自然大道和邪路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任何人静下心来专注自己的事业,持之以恒,最差也能实现“大器晚成”,这是世人皆认可的结论。“大器晚成”也是“成”,只是早一点晚一点的差别。但“成”与“不成”却有本质的差别,可我们放眼四周,能够做到一生有所“成”的有几个?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生碌碌无为,这实际就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结果。

在此,老子帮助天下人做出合理的选择:要保持清静无为的心态(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持之以恒”),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追求奢侈,诚实守信,等等,最终就会有所“成”。看起来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所以,老子说大道是平坦的。但有多少人长期走在大道上呢?因为这条大道平淡无奇、不刺激、少激情,无法放纵自己的欲望,也无法实现自己对名利的追逐,所以多数人就会走上所谓的捷径,自以为能比别人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从而走上了邪路。为什么世上的人都喜欢耍小聪明,凡事投机取巧走捷径?原因就在于此,结果,世人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把自己置于“死地”。

这里有一个核心是“唯迤是畏”,意思是说,要从道出发,遵道贵德,要有敬畏观。

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正是因为有畏惧观,才充分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持谦下之心,在大道上坚定地一步一步前行,最终成就自己。而平凡之人,如果常怀敬畏之心,一样不会轻易浮躁,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内心自然生养出浩然正气,建立强大的内心和信心,成就自己的一生。人很渺小,正是因为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反而让我们的内心清澈而庄严,拥有自己人生的精彩。

有些人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不懂得“畏”字的含义。事业上如此,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居高临下或态度强硬的时候,当我们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主观要求的时候,尤其要谨慎,我们是不是失去了畏惧观?因为孩子的天性中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个视角上我们没资格居高临下,也没资格用强硬态度抹杀他们思维中天马行空的一面,这会毁灭他们的创造性和未来。所以,很多教育家、文学家说,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为他们像一张白纸,可以天马行空地画出最伟大的作品。居高临下和强硬态度,是在污染这张白纸。我们对孩子们的主观要求,自己是否首先做到了?如果我们自己未做到,有什么资格让他们做到?我们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只有明了了这些内容之后,才能帮助他们进步,对他们提出客观的要求。这些都是老子所说的“唯迤是畏”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家长总是担心,如果对孩子不保持强硬态度,他们误入歧途或造成灾祸怎么办?只要家长在道德品质上以身作则,孩子怎么可能误入歧途呢?这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如果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创造力,即便家长告诉他们最终很可能得到坏的结果,他们也可能半信半疑,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对他们的一生所带来的益处很有限。相反,让他们去尝试,正确了,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习惯,这自然有助于塑造他们的未来;即便错误了,也会提升他们的反思能力和思考能力,之后对任何事物都拥有更强的感悟能力,这些才是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对孩子们的天赋要保持敬畏之心。

注释

[1]源自《帛书老子校注》中的乙本,中华书局,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