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觉醒:构建人生的高效思维模型
- 小务虚
- 5199字
- 2024-11-04 16:06:18
01
基于大脑神经科学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到底是什么,它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艾利克森(《刻意练习》作者)说心理表征是我们在思考任何一个问题时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然后他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心理表征:
每个人都看过那幅著名的蒙娜丽莎油画,那么请你现在闭上眼睛,你能对这幅画描绘出什么?请描述出你头脑中关于这幅画的尽可能多的细节。所有这些你能描述出来的关于这幅画的细节,就是你大脑里面对这幅画的心理表征。
比如,我们可能会说蒙娜丽莎在笑,有一头长发,而且长得比较丰满。这是较直观层面的描述,我们可能会在这些直观图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更多信息,比如她在淡淡地笑,看起来有些矜持,并且由她的体形,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她的生活相对富足,无忧远虑。
有些人可能会说:“太胖了,我才不想那样呢,想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么出名。”
因此,简单理解,心理表征就是一个人大脑里面所有关于这幅画的信息。有些人描绘的信息多些,有些人描绘的信息少些,这取决于每个人在观察这幅画时的仔细程度,存储了多少细节在脑海中,存储的细节越多,那么心理表征就会越多。
这是作者对心理表征的介绍,但是还不够,不足以说明心理表征的底层规定性。
心理表征之结构
要深入理解信息在大脑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就必须首先深入理解心理表征的结构。比如观察蒙娜丽莎这幅画,最初的视觉信息是光打在画上,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视网膜上的细胞对这些不同波长的光波进行处理,然后通过视神经转化成生物电。(图1)
图1 大脑视觉分区
对于大脑处理信息的步骤,我们没有必要去详细记忆,但是需要深刻理解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信息在大脑里流动是有先后顺序的,而且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经大脑前一层处理完后,再递交给后一层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前一层的存在,那么后一层也无法发挥作用。
1.视网膜。视网膜上的视椎细胞与视杆细胞将光波转化成电脉冲信号传入我们的视神经。
2.外侧膝状体(LGN)。视神经将这些视网膜信号传递到丘脑的LGN细胞,形成一个对外界的初级图像。
3.初级视皮层(V1)。大脑里面的视觉初级皮质,这里的细胞主要对LGN的初级图像做出边缘反应。
4.纹外皮层(V4)。V4的细胞对V1区所获得的边缘信息进一步加工,如通过对比边缘信息从而获得对象是什么的概念。
5.纹外皮层(V5)。V5细胞也是对V1区所获得的边缘信息做进一步加工,如通过组合与对比边缘信息,形成对物体运动的感知。(图2)
图2 视觉信息在不同脑区流动
6.前额叶中部。前面几个步骤最终获取到了“什么物体在运动”的信息,这个信息会继续往前传递到我们的前额叶中部,前额叶中部继续对它做进一步判断,如针对这个东西要给出什么情绪,做出什么样的本能反应等等。
7.背外侧前额叶。背外侧前额叶如果也参与进来,那么会继续对前面步骤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权衡、规划与分析。这个步骤就是显意识的过程,而前面的6个步骤基本都是自动化的潜意识的过程。
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信息在大脑内层层压缩、层层递交的过程。比如在视网膜上有1.2亿个感光细胞处理光波信息,这些细胞通过化学反应将光波转化成大脑可传递的生物电;这一生物电信号经视神经细胞进一步处理后,传入大脑的下丘脑及V1区,信息再经压缩后被处理出轮廓,然后这些轮廓在V4区被进一步压缩处理出图像等,然后图像信息继续往下传递。(图3)
图3 信息流动方向
比如前文对蒙娜丽莎油画的所有描述,必须建立在视网膜、视神经及视中枢这些脑区域工作的前提下。没有前面这三层基础,我们是看不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
这些基础图像信息建立后,进入大脑的高级认知区域,于是我们能推测蒙娜丽莎的生活无忧远虑等。
如上这些表述,只是为了辅助大家理解信息在大脑的传递过程,不是特别严谨,但我想表明一个重要现实,那就是信息在大脑里面的处理步骤类似于社会的分工合作体系。可以理解为,我们脑内的细胞和社会有极其相似的组成结构。比如,单个细胞构成组织,组织再构成系统等;而个人组成团队,团队组成部门,部门组成公司,公司组成集团。
这是信息处理的横向特征,那么纵向处理步骤如何呢?比如手机电路板上有各种零部件,需要不同公司生产。但这些公司联合起来,只是完成了手机上的一个电路板,而手机还涉及其他无数精密零部件,同时还涉及操作系统与软件,需要更多公司合作。因此,一部手机从生产到最终可以在一个消费者手里使用,其中涉及无数的人与公司的分工与合作。
这些分工与合作不是平级的,而是从材料封装成电阻,电阻封装成电路板,电路板再跟其他零配件组合,这样一层一层封装上去,最终才组合出一个完整的手机。这也正是大脑的信息处理步骤:步步封装,层层压缩,缺少任何一层,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无法继续下去。
比如蒙娜丽莎,我们要判断她快乐与否,首先必须观察那幅明暗区别鲜明的画像,识别出她在笑,淡淡的笑,或许不是发自内心的,因此,我们可能判断她并不快乐。但是从她的身材上,我们又可以判断她应该衣食无忧,比较富足。
这就是认知的特征,或者说心理表征的特征,它来自于我们对底层信息的层层提炼。我们眼睛上的感光细胞接收到光波,另一些细胞把光波转化成生物电,视中枢再把生物电转化成图像,在图像的基础上,高级脑区开始把直观的世界提升到认知层面。这一过程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
● 大脑处理信息的不同层次,和生物史的演化轴相对应,即细胞—组织—系统;
● 信息在单向流动时不可逆,且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
● 每一层都是后一层的基础;
● 每一层的高效率都是建立在前一层的高效率之上的。
其中最重要的规则:越原始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与稳定性。
学习知识的要点就在于从现象层面将信息提炼成认知与知识,同时将其存储在这些更原始的直觉上,因为底层的东西不但是基础而且还更具有稳定性。
艾利克森对心理表征的介绍并没有重点去突出这些层面,但这是学习的重要技巧。构建心理表征最重要的过程是从现象层面提炼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蒙娜丽莎的图像上,记忆更多的细节而已。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在构建心理表征时,如果能利用这个规律,那么将会形成一个更为牢固、长久的知识体系。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存储在一个更具稳定性的基础上。
心理表征的构建过程
基于大脑信息处理的这些特征,我们应该更新一些观念。比如传统的学习过程是把知识存储到大脑里面,这是一种最笨的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单纯的记忆知识,并不符合我们上面论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没有心理表征的过程,而只是记住一些独立的知识点,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遗忘,真正有效的心理表征过程是把知识点构建在一些更为稳固的基础上。这些基础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感官所接收到的那些信息——直觉层面的信息。知识如果能有效构建在这些基础之上,那么将最容易被提取出来,而且记忆也是最牢固的。
我曾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给孩子善良的品质,比如格林童话里的《霍勒大妈》。那位善良的姑娘因为全心全意地帮霍勒大妈打理事务,最终感动了霍勒大妈,得到了大量钱财,而另外一位又丑又懒的姑娘,打着霍勒大妈钱财的主意,却又一点活儿也不干,最终得到了霍勒大妈的惩罚。
当我读这个故事给橙子(我家孩子,今年7岁)听时,故事里的善恶思想只停留在孩子的前额叶,并没有实际发生在他的生活中,也就是说,知识与生活是断开的,没有关联。
如果所有知识都只停留在最高层,而没有跟底层的生活链接上,那么孤立的最高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没有跟直觉层面关联,不具备有效的心理表层特征。这种知识,会随着时间被遗忘,因为它是孤立的,没有构建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除了给孩子讲霍勒大妈故事,还会把故事在生活里面恰当地呈现给孩子。
我会跟橙子说:“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橙子问为什么。
我说:“你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你分享你的玩具给他,他也分享他的玩具给你;你打别人一下,别人也会打你一下,是不?”
橙子立刻就会知道我在讲什么,因为这些都在他的生活中真实地发生过。他又继续罗列:“你骂别人,别人也会骂你。分享好吃的给伙伴,伙伴也会分享给我们……”
这时候,我会跟橙子不断举例,我们轮流说一个:
“你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你。”
“你嘲笑别人,别人也嘲笑你。”
……
现在的橙子比较能够照顾小伙伴的感受,不会只顾着自己高兴而不理会他人的利益。或许他已经忘记了霍勒大妈,但这个故事所对应的生活经历已经植入了他的大脑,使得他在行为上能够不自觉地运用从故事中领悟的道理。
当橙子可以把生活中的相关经历,通过主动显意识的编码链接到善恶之分的知识点上时,就是在用知识点整顿这些生活例子。此时,在他的大脑里面发生了大量的变化:善恶之分这个知识点不断地长出突触去链接大脑中存储的生活经历。这就是心理表征的本质。
而生活经历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引发人的情绪情感,大脑对此记忆最强。这些带着情绪的经历,也是决定我们行为模式的本能的组成部分。
这个过程有两个重点:
● 运用自主显意识不断琢磨、编码与整顿相关的经历;
● 整顿的经历都是真实地在生活里面发生过的。
这就是高效构建心理表征的过程,它的核心就是把知识构建在直观层面的本能上,当本能被调动的时候,相应的知识就出来了。
心理表征让我们瞬间看透话题的本质
曾和朋友聊天,谈及婆媳关系的话题,朋友说:“妻子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人,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因此,孩子就得让家里的老人来帮忙照顾,但是老人身上又有很多和妻子不一样的习惯,要怎么处理这种矛盾呢?”
朋友一说完,我立即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们家也有一样的矛盾,但是我们最终选择自己带孩子。在橙子3岁左右,我就开始阅读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开始写大脑与教育的专栏。从那时开始,我就不断地琢磨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大脑层面的影响,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家庭,以及所有我能接触到的橙子同学或朋友的家庭,并且不断整顿这些经历与反思。
因此,在我的大脑里面,我有一个庞大的复杂的高密度的关于教育的神经元网络,当这位朋友描述完现象后,我立刻就知道问题的根本在哪,因为大脑瞬间就激活了如下这几类知识:
● 老人身上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工商业文化的对立;
● 新时代父母育儿,首先要“过自我的本性这一关”;
● 新一代到底需要怎样的底层能力。
这些问题如果继续深化,还涉及农业文化、工商业文化,动物脑、前额叶等许多知识,而我近两年不断琢磨的,正是这些东西,它们现在就体现为我大脑里的心理表征。
有了这样的心理表征就可以如象棋大师看棋盘一样,瞬间比普通选手看多五六步。这也是笔者对本书的定位,帮读者构建大师级别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是对体育或技能等简单认知的心理表征的构建,而本书要挑战的是对主宰我们人生的复杂认知的心理表征的构建。
后来,我给这位朋友发了一条信息:“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安全感。”别无多言,因为这个话题的答案,几乎就是我近两年全部文章的总和,而我强调的安全感,正是这个总和的决定点。我的目的就是找出解决人性问题的唯一答案,而这样一种态度,最终导出了这本书,也形成了我看任何人性问题时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的特征:以熟悉理解不熟悉
在上述例子中,朋友并没有详细描述,但通过几个关键信息,我瞬间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此时,我的大脑不是通过琢磨他的那几个信息来做出判断的。他所描述的情况,也在某些程度上,发生在我的家庭中,我们夫妻都要工作,孩子必须由老人帮忙带,或者是请保姆带,矛盾在所难免。
因此,我编码过我们家的这类经历,并且在这几年的不断琢磨中,构建起了一个极为庞大的知识点网络。而且由于我对解剖人性的研究,我为这个问题构建了一个用第一性原理整顿的神经元网络,它极为庞大,极为复杂。
所以当我对这个问题的本质缓过神来时,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人生话题,不是几句就可以讲得通的。所以我只给他提了一个重点关注对象,因为安全感正是动物脑最核心的特征之一。
这个例子的核心在于,我甚至都不需要知道朋友家矛盾的更多具体信息,就能清晰了解是怎么回事,并且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朋友没有先构建起一个底层原理的认知体系,那么即使知道答案,也极有可能是做不到的。
实际上,在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你的大脑里面回忆起来的,肯定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同类情景。甚至如果你是当事人,你的情感极有可能是强烈的,你或许有一个你认为的处理方案,但是无法给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因为你不曾用知识模型系统地编码整顿过这些零散的生活经历。
这就是我们大脑认知世界、理解问题的关键方式之一:以熟悉理解不熟悉。我们的神经元网络不会随便记忆知识,它会首先用自己熟悉的东西来套外界那些陌生的信息,并将其理解成我们最熟悉的生活例子。
本章,我大体描述了心理表征构建的几个关键点:
● 信息在大脑内的流动是有先后顺序的,越底层的信息越具有稳定性与奠基性;
● 大脑对链接着知识点并带有强烈情绪的本能生活经历的记忆最为牢固;
● 大脑默认不是用知识来理解世界,而是用底层的同类生活经历来理解世界;
● 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它需要用自己已经存储的生活经历来对接外界新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