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Ⅰ:THE EUROPEAN WAR
第一部分 欧战

《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不到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了。与他在1924年时的尝试不同,希特勒这一次并没有通过暴力攫取政权:凭借纳粹党在大选中获胜,希特勒受邀出任德国总理。上任后,希特勒颁布了一系列紧急法案,巩固了大权,魏玛共和国也因而名存实亡。又过了两年,1935年3月,希特勒公开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包括对德国海军规模的限制条款。然而,希特勒单方面的弃约声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这更坚定了他对所谓的西方民主国家所持的看法:这些国家软弱无能,欺软怕硬。

对于德国海军来说,撕毁《凡尔赛和约》这一举动固然重要,但直到3个月后,随着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重生的关键时刻才真正到来。当时,很多英国人都在积极寻求与德国和解。英国的外交家们将希特勒政权视作对约瑟夫·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有效缓冲,因此很欢迎英德和解这一策略。1935年6月18日,在未与法国和意大利协商的情况下,英国同意解除《凡尔赛和约》强加给德国海军的大部分限制措施。

根据《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舰艇的总计吨位最高可以达到英联邦海军的35%。尽管该协定确保了英国海军对德国海军的优势地位,但它却为德国海军的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协定甚至还允许德国自1918年战败以来首次建造潜艇。协定的相关条款规定,德国平时可以保有不超过英国海军潜艇总计吨位45%的潜艇吨位。此外,协定还包括一项例外条款,允许德国在遇到关乎国家安全的危机时,拥有与英国海军相当的潜艇吨位。然而,协定并未明确说明,德国在遇到何种危机时才能激活这一条款。此外,德国海军还获得了一个新名字。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德国海军的正式名称是“帝国海军”(Imperial Navy)。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它的正式名称是“国家海军”(National Navy)。到希特勒掌权时,德国海军的正式名称变成了“战争海军”(War Navy)。

1939年9月1日,复兴的德国国防军入侵波兰。海战于同日爆发,德国军舰向波兰格但斯克(德语称但泽)要塞开火。两天后,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发表广播讲话,称德国未按英法两国最后通牒的要求从波兰撤军,因此正式对德国宣战。张伯伦阴郁而低沉的语调凸显了一个事实:英国政府中的几乎所有人——甚至可以说几乎每一个英国人——都十分害怕战事再起。为了避免战争爆发,张伯伦竭尽了全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他既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也低估了其意识形态的偏激。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仅20年左右,战争再次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