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论陷阱:媒体危机应对指南
- 栾帆
- 10字
- 2023-09-15 18:29:36
第一章 新媒体,新舆情
|第一节| 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大众报道全面崛起,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微博、微信更是使网民拥有了现场直播的权利。专业记者的话语权被抢占,大众记者的时代全面到来。
我30多年前在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念书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一个叫作“互联网”的东西,在智能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类软件的加持下,把我的专业新闻传播学颠覆成今天这个模样。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传播广泛,空间开放,互动交流,它使普通百姓真正拥有了话语权,打破了过去由传统媒体和精英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在网络上形成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广播、电视、报纸这种传统媒体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传播,我来说,你来听。而网络媒体是一种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互动传播,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能在极短时间内形成舆情,引发行动。
这种互动传播强大到什么程度?
打个比方,你在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发一条信息,被很多人看到,假如其中有25个人转发了你的信息;然后这条信息又被他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看到了,其中又有25个人转发了这条信息,如此7次以后,最终有多少人能看到你发的信息呢?
25×25×25×25×25×25×25=6 103 515 625
61亿人。
61亿人是什么概念?几乎相当于全世界的总人口。
这就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去世当晚那如潮水般的舆情。每一个人都是独自待在家中,却为了同一件事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已经从过去的“我说你听”变成了“大家一起说”。
网络带来了什么?
按照原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北京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部长王惠女士的说法:互联网改变了传播方式,丰富了信息内容,方便了工作生活,缩短了人际距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网络时代,能够引导舆论的不再是过去的权威者,而是谁发出了信息,谁就是舆论的引导者。
网络早已成为热点新闻的独立源头。在传统媒体缺席或反应相对迟缓的情况下,网络成为舆论的引爆点和主要传播平台,进而成为整个舆论场的重心,有的时候甚至成为唯一的传播渠道。社交媒体的天底下,手机也已不再是一个传递个人信息的工具,而日益成为一个大众信息传播的公共平台。过去的每一起负面事件都是由于新闻记者的发现、调查、采访、发表,最后大白于天下,但是如今,甚至可以说对于绝大部分的舆情热点,爆料人就是普通的网友,他们是无处不在的大众记者。
其实,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曝光,新媒体早在2009年就已经首次超过传统媒体,当下更是成为舆论热点报道的绝对中坚力量。所以坊间才有“路透社干不过‘路边社’”的说法。
如今,在已经发生的事实面前,你如果想通过封堵等办法告诉别人那件事没发生过,太难了,反而容易让自己跌入更深的舆论陷阱。
而这一监督力量,自2016年起就开始表现得更加强健。
在作为样本的360起社会热点舆情中,超过2/3的热点舆情发酵于自媒体。其中,微信平台占比23.5%,微博占比29.5%;手机客户端占比7.0%,论坛、博客等社交媒体平台占13.1%。
——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2016年度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报告》
当代中国的新闻舆情已经不光是媒体的事,而正在演变为现实的政治和公共管理。提高危机应对和舆论引导的能力,成为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迫切任务。
应对危机、引导舆论的能力和社会治理、创造财富的能力同等重要。
快速发展的媒体正在大幅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对于政府和企业等今天以及未来的成功,媒体拥有否决的权力。公号探讨、微博转发、朋友圈点赞,从快手、抖音到知乎、B站(即bilibili),一条条新闻不断冲上热搜,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也推动了管理部门的积极介入。
舆论监督,一派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