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勇武厚道的晋太子申生

闵公元年,正是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建立了两个军。献公的父君晋武公刚刚被周天子封为晋侯的时候,只有一个军,经过二十年的经营,终于建成了两个军。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广泛使用,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奴隶制开始土崩瓦解,周王室日益衰落,各诸侯国纷纷发展国力,扩充军队,争夺霸主地位。军队主要以车乘兵种、步兵组成,那个时候的中原诸侯还没有骑兵,只是北部草原少数民族部落才有些骑兵,但数量并不多。诸侯大国一般有三军,每军有车乘五百左右,步兵过万人,称为千乘之国。各诸侯国军队的装备也大同小异,有兵车和青铜器的戈、矛、戟、甲、胄、盾等,所以一个诸侯国要想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必须有众多的兵丁人口和发达的农业、工商业,国强才能兵强。

晋献公把晋国的军队分为上军和下军,自己亲自统帅上军,太子申生统帅下军。大将赵夙为晋侯驾御战车,毕万作为车右,车右就是兵车上站在国君右边的武士。晋国在献公的统领下,出兵灭掉了耿国、霍国和魏国。得胜回国后,献公为太子申生在曲沃扩建城池,把兼并的耿国土地赐予赵夙作为采邑,把魏国土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并让这两个人都担任晋国的大夫官职。

大夫士蒍看到这样的安排,在家中对夫人说:“太子恐怕继位无望了。太子,乃国之储君,恭敬地等着继承君位,何必给什么官职呢?国君现在分封曲沃给他,还给他安排了官职,这不是把太子当外人了吗?”士蒍夫人手里缝着针线,对士蒍努努嘴说:“老爷小心,出了家门,万勿到处乱说,国君自有国君的安排,老爷在朝为官,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了。”

士蒍又接着唠叨:“太子如果做得好,攻伐得胜,会因为得民心而被害;太子如果做得不好,攻伐失败,也会因为战败而获罪。与其辛辛苦苦出力却不能让国君满意,还不如逃离晋国呢。上天如果保佑太子,他何必非要呆在晋国呢?离开晋国,可以避免获罪,而且获得美名,做个吴太伯,不也很好吗?”

吴太伯,是南方吴国的创始国君,他是周太王的长子,周太王想立幼子季历为太子,太伯与其二弟仲雍于是让国于季历,出逃到了南方,创立了吴国。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多次把天下让出来,民众无法用语言来称颂他。这里的泰伯,就是指吴太伯。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后来继承君位的季历,他的儿子叫姬昌,就是周文王,文王的儿子姬发就是周武王,在姜太公等人的辅佐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士蒍的议论还是传到了太子申生的耳朵里,他对士蒍说:“子舆为我考虑,可谓是忠心耿耿。但作儿子的,不怕没有美名,而怕不顺从父命;作臣子的,不怕得不到俸禄,而怕不能殷勤侍奉国君。如今我没有才能,却能得到跟随君父出战的机会,还能要求什么呢?我又怎么能与吴太伯相提并论呢?”就在跟随晋献公征讨中,太子申生攻打霍国取得了大胜。

晋献公把魏国的土地赐给了毕万后,晋国执掌占卜的朝官郭偃说:“毕万的后代必能繁荣昌盛。万,是满数;魏,同巍,是高大的名字。国君一赏赐就直接把魏地赐给他作采邑,天降吉兆。天子统治天下之民,所以称‘兆民’;诸侯统治下的民众,称为‘万民’,毕万的名字本来就起得好,又得赐佳地,他的后代必然会得到大众。”

很早的时候,毕万也曾占卜过在晋国做官的吉凶,得到屯卦变成比卦,周大夫辛廖预测说:“吉利。屯意味着坚固,比意味着进入,没有比这更吉利的了。所以必然繁衍昌盛。震卦变成了土,车跟随着马,两脚踏在土地上,哥哥抚育,母亲保护,大众归附。这六条不变,集合而能坚固,安定而能杀戮,这是公侯的卦象。公侯的子孙,必定回复到他祖先的地位上。”

毕万是诸侯国君毕公高的后代,这卦象其实很准,毕万后代称为魏氏,因为采邑封地在魏,后来发展为晋国三大卿族之一,终于在公元前453年,与赵氏、韩氏两大卿族三分晋国,成为了韩、赵、魏三国,这三个国家都是战国七雄的成员。

晋献公的夫人是骊姬,她为了谋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费尽了心机。一日夜间,骊姬哭着对晋献公说:“太子申生有仁德,而且势力很大,宽厚仁惠又爱护百姓,他说国君被臣妾迷惑,说臣妾会祸乱晋国。臣妾担心他会用武力威胁国君,国君您还是处置了臣妾吧,不要为了臣妾一个女人而让百姓遭受动乱之苦。”

献公问:“太子难道只爱百姓而不爱他的父君吗?”

骊姬说:“臣妾也害怕是这样啊!太子手握兵权,又受民众拥戴,如果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杀了国君而让民众得到厚利,民众有谁会反对他呢?如果商纣有个好儿子,先把他杀了,就没有周武王什么事了。商朝的国祚反倒还能得以延续呢。国君您可要防患于未然啊,等到大祸临头的那一天,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呀!”这骊姬,真是杀人诛心,红颜祸水。

献公有些害怕了,问道:“那寡人该怎么办呢?”

骊姬献计道:“东山皋落戎狄总是侵扰我国边境,何不派太子去讨伐他们?如果太子失败了,那他就有罪;倘若太子得胜了,那更说明太子会用兵用人,我们更要想办法对付他。”献公心悦诚服,听进去了骊姬的建议,下诏派太子申生率晋国上军出征剿灭皋落戎狄。献公还赐给太子一件左右颜色各异的戎装,佩戴一块金玦出征了。

晋卿里克进谏说:“太子是奉事宗庙祭祀,照看国君饮食起居的人,是国之储君。国君外出,太子守护国家,如派其他重臣守护国家,则太子跟随国君出征。跟随国君在外,叫做抚军;守护国家在内,叫做监国,此制古来已有。要说到领兵,对各种策略做出决断,对军队发号施令,是国君和正卿所应该策划的,不应该由太子代劳。”

晋献公“嗯”了一声,对里克说:“寡人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道立谁为嗣君呢。”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太子申生的储君之位可能不保。里克听后,马上赶去拜见太子申生,申生看到里克焦虑的样子,问道:“上卿大人,所虑为何?是申生要被废了吗?”

里克回答说:“国君命太子您在曲沃治理百姓,教导您熟悉军事,是担心您不能很好地完成使命,何来废立之说?做儿子的反而应该害怕不孝,不应该害怕不能立为嗣君。修养自己而不责备别人,就可以免于祸难。”短短几句话,里克非常委婉地给太子申生提出了建议:遇事多请示国君,不要自己决断。宁可让别人说您没有威仪和决断的魄力,也不要专权发号施令而有损孝道。另外,不要再说国君被骊姬迷惑了,这样可以减少国君对太子您的猜忌。要尽量减少树立政敌。但是太子申生好像没有完全理解里克大人的一片苦心。

太子申生率上军出征了,狐突将军为太子驾御战车,大将先友为其戎右;下军由将军罕夷率领,梁余子养为戎御,先丹木任戎右,羊舌突为军尉。这些都是晋国的精兵强将,阵容整齐,而且都对太子申生忠心耿耿。出征前,大将先友说:“太子穿着国君赐予的戎装,掌握着晋军主力,成败在此一举。太子您可要抓住这次机会,衣服左右颜色不同没有恶意,兵权在手可以远离灾祸。国君所为,既亲近又无灾祸,没什么可担心的。”

为太子驾御战车的狐突叹气说:“时令是事情的象征,衣服是身份的标志,配饰是心意的旗帜。现在年终发布出征诏命,时令意味着肃杀;国君赐穿杂色衣服,服饰意味凉薄;让太子佩戴金玦,配饰意味寒冷和决绝;这样的安排怎么可能让人以蓬勃的气概出击戎狄?太子虽然可以勉力而为,但戎人是那么容易彻底剿灭的吗?”

梁余子养说:“领兵出征,应当在太庙里接受诏命,在祭祀土神的地方接受祭肉,还应该有规定的服饰。现在太子受赐杂色衣服,还诏命剿灭戎狄而归!死了还落个不孝的罪名,不如逃了吧。”

狐突也要走,羊舌突拦住大家说:“违背诏命是不忠,抛弃责任更是不忠不孝,虽然已经感到了国君的凉薄,也不能落下不忠不孝这样的恶名,不如战死沙场!”

太子申生还是准备尽忠尽孝而战,狐突又劝说道:“太子,此战不可为。以前辛伯劝阻周桓公说过,妾媵并同于王后,宠臣相等于正卿,庶子和嫡子争锋,大城与国都一样,这些都是祸乱的根本,周公不听,所以遭到了祸乱。现在的晋国,祸乱的根本已经形成了,太子您还能肯定立为嗣君吗?您还是为自己打算一下吧!与其危害自身而招致罪祸,不如尽孝道而安定民众啊!”其实这也是劝太子申生不战而逃亡。

太子申生性格温和,又恭孝守礼,是不会做出不战逃亡的事的。此时太子申生手中握有晋军主力,各位将领又都忠于自己,是完全可以清君侧为由,打回都城,自立为君的,但太子申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他还是率领众将威猛出征,大胜而还。然而,对他的谗言也从宫中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