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隆基刚才说出的话,郭元振也是有些吃惊,和军机省一起进延庆殿,对郭知运来说等于入了皇帝的眼,进入皇帝人选备忘录的人。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高力士一甩浮尘,高声喊了出来。
礼部侍郎韦宾出列道:“臣弹劾河南道监察御史李杰,罔顾人伦,张氏告子不孝,不收监其子,确诛其母张氏,违背礼法,请陛下消散官阶,流配琼州。”
李隆基真不了解这件事,就问:“韦侍郎,刑部可有案卷?”韦宾回道:“臣没有。”
刑部没有案卷转交给礼部,这就是道听途说了,风闻言事也不是礼部官员职责之内的事情,礼部以孝道论事倒也没大错,但凡事总有个原因吧。
李隆基说道:“案卷未察,具体原由还不清楚,韦侍郎总不能你在这两三句话就让朕罢黜百里外的官员吧!”
“刑部尚书李济调查案卷,御史大夫宋璟巡察此案。”李隆基在上面说道。
这时宋璟上前一步,“陛下,鄯州都督杨矩,应当如何处置?”
宋璟说的的是那位景云年间提议把黄河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之所”作为嫁妆给吐蕃方的人。
魏知古立刻说道:“陛下,鄯州都督杨矩守边疆重镇,素无智谋,莫救邦家之难,不由朝命,图加侯爵之荣,臣以为当斩。”
“陛下,杨矩乃是河源一镇军长,不虑山河安危,献媚贼寇,失我大唐威严,有辱大唐颜面,臣以为,当斩!”右都御史卢从愿高声疾呼道。
“陛下,资敌献地,若不加惩戒,恐怕军心动荡不已,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陛下,此人素来没什么自谋,全凭祖宗恩德,胆敢献九曲肥饶之地,因以入寇不杀不足以警示,酿大祸就晚了。”
“陛下,臣以为应当以临阵脱逃论死。”
……
几个大学士也纷纷表态,张韶知面色复杂的说道:“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李隆基点头说道:“大理寺寺卿李固恺,将杨矩带到诏狱之内,暂加禁锢,待大理寺卿、都察院和刑部,商定好了罪名再加处置。”
“军机省和中书省留下来,其余人都退下吧”李隆基坐在上面说到。
众人进入延英殿,李隆基首先说道:“郭元帅,镇守边疆二十余年,特别是神龙二年,沉重的打击了吐蕃人的嚣张气焰,也提高了大唐军队的士气,威震八方,吐蕃数十年不敢犯边。”
李隆基首先对郭元振戍边时期的功绩,郭元振却俯首说道:“天柱弗摇,若未有陛下处置有方,笃任贤能,励精政治,臣一人能做的了什么呢?”
“大唐威武,非臣贤,实乃陛下之贤也!”
“陛下不负祖业,不涉阴险,实乃我大唐宗社之福也!”
“臣乃萤火之光,陛下乃是日月之明,萤火之光岂能与日月争辉?”
郭元振先把边疆平安二十年的功劳到底属于谁的问题,定性了。
就跟战役是我参与还是我指挥一样,这是个根本问题。
若没有皇帝,一个臣子,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定了性,郭元振就长松了口气,继续说道:“陛下,臣其实打的并不好。”
十分确信的说道:“臣虽然伤其五指,却未曾断其一指,吐蕃人并没有感受到切肤之痛。”
李隆基这时问道:“郭明公,原是伊州(今天的新疆哈密)刺史,兼伊吾军经略使,你在公堂上说吐蕃来犯,突厥也会出兵?”
郭知运行礼道:“吐蕃和后突厥在陇右成犄角之势,大唐西出之路,最窄出两方距离只有300里,双方同时出兵,两天即可断绝安西与长安的联系。
李隆基重重的点了点头,郭知运在说,吐蕃和突厥,实乃是心腹大患也!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
郭知运接着道:“去岁突厥可汗娑葛突然就死了,突厥姓故地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后突厥默啜可汗进意图吞并西突厥各部,草原以强者为尊,各部落各怀鬼胎,心思不明。”
“臣断定,默啜可汗为稳固可汗之位,一定会出兵,但不会直接对大唐边镇,会对安北都护府各部落用兵。”
“然大唐西域形势却很严峻,。后突厥无比强大,大食占据河中,吐蕃蠢蠢欲动,西突厥故地一片混乱,情况非常不好。”
“对于突厥部,郭相可有妙策?”朱祁钰转过头来,询问道。
郭元振巡抚边方,如何对付突厥人也是他心头大大事,他郑重的说道:“臣其实有上中下三策。”
郭元振从来不担心突厥人,因为他有的是办法,弄死突厥!
和百姓打交道,从来不是让郭元振耗费心力的事,这些国事才是。
郭元振行礼,并喝了口茶,叹息的说道:“先说这下策。”
“突骑施可汗娑葛死后,西突厥十四姓部落陷入了混乱当中,有的降服默啜,有的归顺阿史那献。娑葛的部将苏禄聚集余众,统率突骑施,其部众至二十万人,占有西域大片领地。
默啜可汗不愿意大张旗鼓开战,甚至只想约为盟书,妄图以一纸盟书定约,成为突厥名正言顺的可汗。”
“但是盟书这种事,并不可靠,臣以为,一旦封默啜可汗为王,除了封赏之外,理应开互市,大规模交易马匹。”
“默啜是可汗,可是这太师阿史那献,部将苏禄却将其架空,东西突厥之间,势同水火!”
“默啜可汗,他认为自己是娑葛的世子,长生天下最尊贵的人,却长期掣肘于太师阿史那献。”
“默啜可汗他不甘心,阿史那献就甘心吗?部将苏禄觉得自己实力足够的强大,从他父亲开始就谋求自立汗位。”
“只要稍加挑拨,就会兵戎相见!”
“若是再添油加醋,煽风点火!那必然是烈火烹油,突厥人必然分崩离析!”
“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仅仅是下策。”李隆基不得不感慨自己的运气。
如果朝臣的也分六边形的评选标准,那么毫无疑问,郭元振就是张五边形人才,郭元振有个大毛病讲义气,仗义疏财,讲兄弟义气固然是好事,但是身为军机省司马,这就缺点。
不过在边疆事务他却是独一档那种。
皇帝啥事都自己忙,能忙得过来吗?
李隆基接过了话头,无奈的说道:“此策虽然简单,朕细细想来,却有三弊。”
“第一,就是无法彻底消灭突厥,内讧只会分崩离析,总有一天,西虏狼子野心,必然有一天卷土重来!”
“第二,内讧之后,草原分崩离析,反而不利于聚而歼之,扰边之事,必然时有发生,边镇不宁,大唐北境无安。”
“第三,吐蕃、大食两国,反而会坐收渔翁之利,趁势做大,突厥崩析,却依旧是大敌侧卧,朕无法安睡。”
郭元振长长的松了口气,看了陛下良久,才俯首说道:“陛下真知灼见,所思所虑,比臣想的还要周全。”
这显然是马屁,李隆基并未放在心上。面色凝重的说道:“郭相请讲中策。”
郭元振往前靠了靠身子,神情颇为严肃的说道:“中策就是在大肆封赏默啜可汗的前提下,扩大他们的矛盾,边军和禁军随时枕戈待旦!一旦边方有变,立刻以雷霆之势,将其内讧双方,聚而歼之!”
“若是突厥内乱,介时,我大唐禁军,军备齐整,只待天时,可入草原!”
“把大唐养大的狼,亲手宰掉!”
“下策三弊,则无从谈起了。”
这一策,是郭元振非常非常想要执行的一策,执行起来也简单,做起来并不复杂,而且成功的几率极大。
这一战,大唐北境边方至少安泰五十年。
李隆基叹了口气,再次摇头说道:“不妥。”
“此策极妙,但依旧非朕心中之上策。”此策虽然可以灭敌,但也仅仅可以灭敌。
郭元振却露出了笑容,喝了口茶,内心深处的阴霾,又散了一些。
这次的奏对,比郭元振所预想的最好的设想,还要好许多。
“看来陛下心中,已有良策了。”郭元振目光炯炯的说道。
“倒是有点想法。”李隆基点了点头说道。
“郭相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时期,凉州边境的安宁得以恢复,郭元振对甘州刺史李汉通提出实行屯田政策的建议,让当地的河流和土地发挥出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在此之前,凉州地区的谷子价格高昂,每斛高达数千钱,然而屯田政策实施后,一匹细绢便可以换取数十斛粮食,积存的军粮足够数十年之用。
他深得当地各族百姓的敬仰,并且他法令严明,军纪严明,使得治下的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凉州城内外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他不仅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了和戎城(今甘肃古浪),更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了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蕃国敬畏仰慕,令行禁止,道不拾遗。从此以后,无论是突厥还是吐蕃的兵马都无法再靠近凉州城。”
郭相陇右诸军州大使的治边之策应为的典范,以后各方边镇都督、督护,刺史都应效法,不知郭相的手册编写的完毕了没有?”
历史上郭元振有的是法子弄死吐蕃、突厥人,但是他没有势运,也是做不到。
李隆基说道:“郭相的策略还应对应准备另一策略,朕打算效仿汉武帝灭匈奴之法,派出商队骑探,沿草原水纹,勘检牧场,用五年之功,摸清楚突厥人的所有营寨。”
“那时,大唐军队实力已复,驱长车,万里之遥,穷极兵戈!将其扫庭犁穴!设置安北都护十四卫所,草原分割为大唐新的十四州府,设都督府,彻底消弭边方之患!”
“这就是朕的上策。”
郭元振看着李隆基豪气冲天的身影,却是笑意连连,俯首说
“陛下可知汉武帝何等评价?”
李隆基转过身来说道:“朕知道。”
“那时人都说,汉武帝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罢弊!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
“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相食,畜积不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李隆基说的是汉宣帝的老师夏侯胜,对汉武帝的评价,这还是在西汉的时候,已经有人大声主张,不要为汉武帝立庙了。
“不就是一个暴字吗?”李隆基深吸了口气说道:“朕受的住!”
郭元振却摇头说道:“眼下大唐远强于突厥,完全用不上竭民财力,亡德泽于民,陛下多虑。”
开玩笑,陛下的名声很重要的好不!
以郭元振对这件事的估算,大唐打完突厥,根本就是无伤大雅。
汉唐时期,草原上降水极多,水草丰茂,突厥极强。
现在大唐新帝登基,锐意改革,国家底蕴深厚,颁布新的兵典,操练士卒,弓弩强悍,几次深入草原,突厥俯首称臣久矣,突厥可汗没有大唐册封诏书,很难在各部落树立权威。
汉武帝时候匈奴人对汉庭的威胁是致命的,你不消灭匈奴,匈奴就会来消灭你!是生死存亡。
现在突厥连侵犯大唐边境勇气都没有,安北都护府都打不过…陛上策,乃是为了立威,威震八荒,把突厥永远合并进大唐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