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万夫一力

防范一些人破坏屯营法。

当年的均田制和府兵法是如何被破坏的?

在潞州时,高廉就说的很明白,有些人将劳动力据为己有,这种做法,主要的做法就是隐户,把人丁隐瞒下来。

陛下的执政风格,依旧是大开大合的风格,毫不留情,可以想象到谁敢在屯营这件事动歪心思,肯定会有人被送进十八层地狱。

这次抓捕那些意图抵制陛下屯营的人,怕是躲不过去的。

但是只要涉及到了百姓的事儿,陛下就会极其的慎重。慎重到有些畏首畏尾。

“陛下,其实百姓也不是毫无自保能力的…”姚崇说了半截,摇头说道:“其实这样也好。”

姚崇的话,前后矛盾。

他想到了武装抗税,百姓也不是总是斗争失败,面对乡不私求,百姓们也会拿起自己为数不多的武器去抗争,斗争总是有输有赢。

那些土堡,就是斗争之后的产物。

可是姚崇思前想后,还是同意了陛下对百姓慎重的做法,换句话说,他还是被陛下说服了。

武备屯营潞州是有着良好的推行,十年运行,也证明切实可行,但大唐武备屯营法刚刚施行不到三年的时间,制度已经稳定了下来,却还是比较脆弱,每一步都走踏实,因地制宜的将武备屯营经营好,是稳健的道路。

陛下春秋鼎盛,不用急于这一时。

陛下说的兴修水利、增加堆肥、改良农具、积极开荒、多养牲畜等等,都是稳妥向政策,对百姓是件好事。

李隆基和高廉、姚崇一起坐到四轮马车上,又详细的商量下关于屯营法的种种事宜。

除了巩固现有成果、劝农桑、养牲畜以外,还有度数旁通司农寺也会承担许多的工作。

比如积极收集各屯营法的优秀种植经验,因地制宜的编印成书,传播推广。

选育良种,选择优秀的农桑作物种子进行种植。

在屯营内,提倡勤俭,防止尚奢的恶习传入,对人情往来譬如红白喜事,倡导一切从简。

在屯营内,以丰补欠,积谷防荒,储备粮食以防止天灾。

在屯营内,积极消灭老鼠、苍蝇、蚊子等害虫,这些害虫不仅传播疾病,还严重影响大明的农庄生产。

在屯营内,积极推行讲卫生,预防疾病,倡导预防、卫生以及培养医倌。

在制度上,保护英烈妻子的权益,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等等,这部分的钱,李隆基打算隆兴商会全出,但是被姚崇以国家之制说服了。

这部分钱没多少,本身就只是英烈祠妻儿,十五岁成丁之前,一户满打满算也就五万贯。

李隆基是乐意让太仓出这个钱的,毕竟现在商会所赚的钱都会运进太仓。

姚崇则认为,军卒不仅仅是陛下的私军,同样是朝廷的军队。

还有最重要的内容,基于屯营学堂的基础,在屯营里推动少年军校爱国教育,至少让百姓们孩子能够识字和基本算学,能文武兼备,武备屯营就是发生举国大战时候,随时要征调入伍,召之即战武装备用人员。

这是个百年树人的工作,在过往的基础上,需要持续、稳定的推进。

李隆基和姚崇、高廉聊了很久关于屯营法未来的计划。

确定了大约二十八条屯营法发展纲要。

“姚明公,这些农庄里,可是有武备练的,管理他们是一个千头万绪的工作,尤其是遴选他们入军营服役,也是件大事,这些事以后就有劳姚明公了。”李隆基对着姚崇说道。

姚崇回京,就是要担任兵部尚书。

姚崇俯首说道:“臣定不负陛下之期许。

陛下依旧在屯营里有武职参事,平日农闲时在各屯营训练,年底春节前,会在各县集中汇集操练。两年一次州府各县对抗,获胜者,所有人都会得到奖励。这些都是大唐的兵源。

其实在高廉看来,屯营的武备人员的素质,甚至比江南一些折冲府的军卒还要强。

大唐的折冲府也是有一定的南北差异,南衙那边距离突厥和吐蕃遥远,日子和平日久,商业发达,府兵制破坏更加严重,折冲府军纪败坏,简直是骇人听闻。

李隆基笑着说道:“即便是没有吐蕃人也有山贼流匪,以及野兽啊,维持一定规模的武备营队,是很有必要的。”

姚崇和高廉对视了一眼,屯营的敌人,除了山贼流寇野兽以外,还有侵占良田谋求私利的豪门士族。

陛下不知道吗?显然,陛下把谋求私利的豪门士族归到了野兽那一类。

毕竟不干人事,不就是没有良知和仁义,可不就是野兽吗?

高廉在江南道干的很不错,兴修水利、缉捕大盗、平定山匪、安定民生、设立官学为百姓讲读经史、让折冲府将校读书识字研读兵法、并且亲自习射演练,文武双修,一时间大唐海疆,再无海盗进犯。

江南御边十数载,海盗闻者心慑,望风而逃。

高廉是个好同志,能力很强,军事、律法、账目都是得心应手,一心为民的重臣。

几人在马车里这种窃窃私语,李隆基不管,新朝新气象,新皇登基要适应朝臣,朝臣们需要适应新皇帝。

“殿下。”姚崇面含难色的来到李隆基的面前,低声说道:“这与吐蕃动兵之事,吐蕃的和盟使臣已经快到长安了,是不是可以从长计议一下?”

“不可。”李隆基冷冰冰的回答了一句,他眼睛盯着姚崇,低声说道:“姚尚书,吐蕃人不会给我们从长计议的时间。”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姚崇的这个劝解,其实就是和稀泥的打算。

一道严苛的政令,也需要给一些人选择的时间,他并不是反对,而是希望李隆基能给一些反应时间。

可惜,李隆基并不是打算开窗,而是打算直接拆屋顶了。

李隆基结束了这场奏对,开始了一日的忙碌。

在军营里看到了郭元振,郭元振是一个典型的军头,他在边关搞耕田,他自己还在辖区边境修筑堡垒、囤积粮草、开垦土地、贩卖私盐,将西域的军队的财权和人事任免权,牢牢的握在手里。

整个西域被他打造的如同铁桶一样,吐蕃、突厥泼水不进。

在吐蕃的眼里郭元振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真的很能打,善骑马射箭,一手大刀玩的那叫一个出神入化,以军功升迁至兵部尚书

对于此人,李隆基的意思是郭元振这个人,善战知兵,可以用。

郭元振身边有个护卫,这厮的长相很是奇异,四方大脸,身长八尺,眼如紫石稜,须如蝟毛磔,凶狠至极,手上全是老茧,将军肚撑圆,活脱脱就像从土地庙的雕塑蹦下来的一样。

李隆基有些惊奇,多看了几眼。那护卫不明所以,被李隆基盯得心头发毛。

郭元振看见李隆基一直看这个护卫,就主动介绍到:“陛下,此护卫是突厥哥舒部勇士,是自幼跟随身边。”

那护卫龙行虎步的走近李隆基,声若洪钟的喊道:“陛下,臣遵从皇上的旨意,参加武举!”

这护卫倒挺有意思,李隆基看着问道:“你这是让朕给给个恩典?”

那护卫道:“陛下,吾是突厥突骑施人,父亲名叫哥舒道元,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母亲尉迟氏是于阗王的公主,有安西从六品果毅都尉,有一事不明请圣上解惑?”

“讲!”李隆基看着军营里演练的士兵,郭元振把此人带到皇帝面前,他要问的可能是许多军士想问的。

“陛下,臣听闻,进入武举学堂后,只能是一般士兵待遇,出来后要以队正身份入伍。”

郭元振在提到哥舒道元的时候,对他的评价是:此人可用不可信。

之所以他没有背叛大唐投靠吐蕃,是因为吐蕃人根本提供不了更高的背叛筹码。

哥舒道元是个恶汉,这是毫无疑问的一点。

他是突厥哥舒部部族首领,担任北庭都护时候,架空突厥默敕都督,甚至连北庭驻守总兵官、武进伯程远征都给架空了。

将整个北庭默敕镇弄成了自己家一样。

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根本无法架空军镇都督和勋戚出身、顶头上司总兵官,他的能力相当的出众。

一到默敕,他就组织了三千人的军队,他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城打劫。

打劫的目标非常的广泛,从商队到行脚商人,从流寇到马匪,从大食到波斯,除了大唐商贾都打劫,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不仅赚钱,他的队伍也越来越大。

对于流寇和马匪他秉持的理念是能招安就招安,不能招安就乖乖听话,可以在北庭的地界打劫,但是只能打劫一点点。

但是绝对不可以杀人。

按照哥舒道元的理解,行脚商和商队都是移动的提款机,一茬一茬的可以一直拿钱,杀了就没钱赚了。

不遵循他的规矩的马匪,一律物理意义上毁灭。

哥舒道元逐渐站稳脚跟之后,开始不停的恢复贞观、龙朔年间的军屯,这些军屯因为流寇、马匪、突厥人被废弃。

他弄到这些军屯之后,变成了他自己的田。

佣户就是他自己的军卒和军卒家属们,所以他的军队人越来越多。

但是哥舒道元却按时交税,还是按着军屯十抽五的交皇粮,当时北庭程远征直接乐开了花。

大都护被架空了,还开心?

大都护的北庭是需要粮草的,也是有指标的,这些指标被不在册的哥舒道元给交了,他就不用看着当地北庭各部落首领的脸色去摊派了。

大都护不需要求着北庭各部落首领纳粮,说话那叫一个硬气,叉着腰对着乡绅就是一顿痛骂。

在大都护的眼里,他是维护地方稳定、生财有道的治安官。

在总兵官眼里,他是忠诚而可靠、不断扩大队伍的部下。

在流匪们眼里,他是贪得无厌、一言不合就掏大刀的恶鬼。

在百姓的眼里,他是代他们交租、还带着他们发财的大善人。

哥舒道元这次均田制改屯营法倒也爽利,一句话不说,把北庭军屯直接交了出来,拿着皇上给的一百张大唐商贸印鉴,跑到安西区当了副大都护。

在他看来一百张大唐商贸印鉴,就能让一百个安西商人驼队归附于他,因为只有持有大唐商贸印鉴文书的商队才能进入大唐的境内。他现在是可以坐着收钱,不用到处打劫。

为了儿子有个好前程,也为陛下安心,把自己二个儿子都打发到长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