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吐蕃使者

是啊,太上皇回朝,到底谁是君,谁是臣。难免一些朝廷的臣子会生出异端,立刻引起大唐朝堂的党争,哪有心思对付当前的外敌吐蕃。

姚崇没想到,李隆基早已有所准备,早到是太子时期,两天的时间,一切都归于平静,一些不安分的宦官和朝臣被直接送进大理寺的虎牢内,一切很快的归于平静。

太上皇仍在大明宫内后宫逍遥养老,看到皇上与太上皇一副父慈子孝的画面,不知道那些那些准备迎太上皇回朝的人是何感想?

脑子有病啊,也不看看当今圣人自小经历多少次政变,在他眼皮下搞政变,是嫌自己脑袋在脖子上太长。也许是姚崇此刻的想法。

李隆基想通姚崇的意思,也不再纠结,内侍和皇宫卫戍全部换掉,就断了之间的联系,此刻谁要起兵就是谋反,前提是士兵会听从他的命令。

在这之前也许有可能,现在太晚了,新的兵典已经颁布,士兵的一切衣食住行武器装备都是皇帝给的,每月还有月钱,立功奖赏也是皇帝给的,将士家属大部分都在武备屯营内。要是能立功封爵可能进入忠武殿,那是武将的最高荣誉。

为国而战,死后进英烈祠,享受皇家寺庙香火,赐“尽忠为国”匾额,家族族谱都要写上一笔,家属有抚恤,其中一个儿子能免费进入学堂读书,参加科举或者武举。

听说每年祭祀,皇帝都要进去英烈祠敬香感谢将士为国尽忠,希望兵魂永镇山河。

身前事,身后名!皇帝都给办好了,这时候,这些当官的让士兵提刀反对皇帝,也不怕士兵当场就把他给砍了。

现在的吐蕃的赞普按照亲疏论是李隆基的表姐夫,因为金城公主是李隆基的表姐。是唐朝宗室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名叫李奴奴,后被睿宗李显收养,赐号金城。

当年吐蕃使者贿赂护送金城公主的使者、鄯州都督杨矩,以金城公主汤沐的名义求取河西九曲之地。得手之后,设立了洪济(今青海贵德)、大漠门(今青海共和)等军事城镇。

这样一来继吐谷浑故地之后,吐蕃又得到一块战略要地。而且九曲之地北连湟水、东连洮水,占据此处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大片既可游牧,又可农耕的地区。在军事上更是可以绕过唐军辛苦设立的河湟防线。兵锋直指陇右、河西。

而这么块战略要地吐蕃居然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无疑助长了吐蕃的气焰。

吐蕃宰相坌达延、将领乞力徐在河曲之地,目标很可能就是临洮,直接截断大唐的河西走廊,中断大唐与安西、北庭的联系,可直接掌握住了大唐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命脉。

李隆基不想重复历史上唐与吐蕃二百年不停的战争,对于吐蕃现在以防守反击为主,逼迫吐蕃不敢主动攻击河西,并逐步进击蚕食让吐蕃退出九曲之地。

三日后,李隆基在宣政殿接见了吐蕃的使臣赤德达墨,吐蕃的使臣进入宣政殿,虽说一身吐蕃服饰,但却是丝绸制品,一起进来的随从有一人竟是汉人打扮。

使臣赤德达墨进殿不跪,先是夸张跳了一会奇怪的舞蹈,然后行礼嘴里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话。

旁边的汉人打扮的人,大声说道:“参见大唐皇帝陛下,陛下万福金安,赤德赞普为表与大唐相好之意,特命其叔父赤德达墨不远千里前往长安,善信传达,双方会盟,重新勘定,合友好之国礼仪,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后无惊恐之患。”

“会盟?”李隆基一脸茫然的问道:“大唐与吐蕃之间四次会盟,?”

“免礼。”李隆基认真打量下赤德达墨,这吐蕃赞普的的叔父,也就是吐蕃王的叔叔,居然是一身丝绸和珠玉打扮,他也是头一次见。

会盟这个词是非常对等的,但是以现在吐蕃赞普的实力,也有结盟的资格吗?有,吐蕃早隋唐时期确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曾有一次动兵40万,从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突袭薛仁贵所部唐军,使大唐白衣战神薛仁贵经历此生唯一一次大败,这就是大非川之战,后与突厥、大食、对大唐西域进行入侵,迫使大唐一度丢失安西大都护四镇中的三镇。

李隆基倒不是非常热络,但是吐蕃势大,现在不能让吐蕃和突厥再次联手,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他倒是清楚。

若是大唐军力强悍时期,像赤德达墨朝贡,也都是三省中尚书左右仆射接待,想要面圣,那真的不够资格。

奈何大唐现在需要时间练兵,十多年军武颓废,就像巨龙被抽了筋儿,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

“可有盟书?”朱祁钰四平八稳的问道。

“臣带来了宰相坌达延的手书,还请陛下过目。”赤德达墨将手中的书信,递给了侍在一旁的高力士。

赤德达墨是个懂规矩的人,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文成公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赤德达墨的祖母。

而且赤德祖赞曾多次派遣赤德达墨来到大唐长安朝贡,还带着其祖母赤玛伦命令遣使求亲,希望与大唐达成姻亲之实。

碰巧的是此年唐廷发生了著名的“神龙政变”(705年)。此后武则天倒台,新上位的唐中宗李显考虑到当时唐廷的政治环境,其首要任务就是铲除武周“余孽”。于是李显便在神龙二年(706年)与吐蕃在长安开启了“神龙会盟”。

到了景龙三年(709年)吐蕃再次遣使求亲时唐廷终于同意了与吐蕃再次联姻。

只不过此时嫁出去的公主不是李显自己的亲生女,而是将雍王李守礼的女儿收为养女,赐号金城。金城公主就是那时候嫁给吐蕃赤德祖赞。

李隆基接过了书信,打开之后,有些茫然的说道:“这是吐蕃文吗?”

“是吐蕃文字,后面是大唐文字…”赤德达墨为之一愣。

他随即反应过来,递给大唐盟书应该是大唐文字在前,吐蕃文字在后,他在吐蕃看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

这次确实就犯了外交忌讳,这是极不尊重的。

李隆基看着书信,直接放置一旁,双眼盯着赤德达墨,让殿下译语令史告诉赤德达墨,直接回鸿胪寺的驿馆休息。

赤德达墨想反驳,殿前金甲龙武军大汉,已经站在身旁,只能行礼告退。

此次吐蕃宰相坌达延明面上是重新勘定两国边界,实际上是向唐廷索要前大唐河源军驻地,此地区也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所在地,占领此地就意味着拥有中亚来往商队丰厚的税收,还有十几万顷良田和牧场。同时还能建立对唐的“桥头堡”,这样就能在今后的战争中就地获得大量补给并威胁到北面的安西、河西和西面的陇西。

郭元振、卢怀慎、姚崇、魏知古等一起和李隆基进入紫宸殿。

殿内,李隆基愤怒的拍了桌子,大声道:“郭相当年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尚能征调陇右兵马120万,集于湟州,分十道齐进,过青海,抵达吐蕃赞普牙帐。吐蕃赞普屈膝请和,大张军威,受礼班师回朝。”

“在硖口修筑和戎城,在沙漠中设置白亭军,控制凉州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1500里。突厥、吐蕃再也不敢来侵扰。”

“这才二十年不到,大唐竟然虚弱如此吗?”

看着李隆基的愤怒,郭元振行礼道:“陛下,大唐的边镇的将士是能够战胜吐蕃的,但要想一战安定两边是很难的。”

“朕也知道,这样让礼部和鸿胪寺也派遣前往吐蕃,朕的外甥也快三岁了,让左龙晓军中郎将尉迟瑰入职礼部,出使吐蕃看望金城公主。”

“朕亲笔书信褒扬公主德行高尚、深明大义。”李隆基平复一下心里的愤怒。

郭元振上前一步,说道:“请陛下准许设置陇右军镇,以此招募原吐谷浑等部落屯兵牧马。”

郭元振说的是当年隶属贞观太宗皇帝的属国吐谷浑,因当年武则天为了称帝,残杀长孙家族和程咬金家族,让吐蕃有机可乘,侵占吐谷浑,但吐谷浑部落一直心向大唐。

如果大唐在此设立军镇,一是可以在将两国边界推到了良非川(唐河源军驻地今青海黄河支流恰卜恰河),以军镇为中心多座烽戍所,不但能屯田驻军,并且拥有丰富的草场,能牧马放牛。并可招募当地吐谷浑的部族为大唐戍边。

“准。”李隆基道。

姚崇行礼道:“陛下,臣请奏,大唐佛寺高僧众多,可派高僧前往吐蕃宣扬佛法,感化众生。”

卢怀慎和魏知古两人行礼道:“臣等附议。”

姚崇是经年老吏,他犹豫再三说道:“陛下,臣之前曾上奏言,以稽为快,即多多调查,方作出决策,如今臣做了份调查,还请陛下御览。”

李隆基拿过了于谦的奏疏,打开看了一会,然后猛地合上,左右看了看,才再次打开。

姚崇眨着眼看着陛下这一举动,这不过是一封普通再普通不过的奏疏罢了。

为何陛下会这副模样?

李隆基确实有些惊讶,因为这封奏疏,它表面上是一封奏疏,实际上,却是一封调查报告。

调查的什么?

调查到大唐士族和乡绅、乡野各阶级百姓的生活状态,李隆基自然颇为惊讶!

“姚尚书这封奏疏,鞭辟入里啊!”李隆基合上了奏疏不由的感慨,这封奏疏,写的很好。

李隆基继续说道:“朕再仔细看看,待到过几日早上廷议之时,再与在廷文武好好讨论一下此疏。”

姚崇虽然不知道为何陛下如此吃惊,但还是俯首说道:“臣告退。”

他很忙,陛下没什么政策要问了,他除了兵部之事,还在户部一直帮着魏知古调度武备屯营法之事。

李隆基看着于谦的背影,颇为感慨,国士当如此。

对郭元振、卢怀慎、魏知古等说:“通知礼部和鸿胪寺,让吐蕃使者暂且住在驿馆,等候召见。”

反正也谈不出什么,你想要,我不想给,你只能抢,但前提是能抢的过我。两国之间的谈判,背后都是军事力量在支撑着谈判胆量和实力。

反正李隆基也不着急,十万大军已经抵达预设战场,西北军镇、州府城墙修筑高大结实,配有各式强弩,还有前出烽戍所预警,吐蕃野外交战也许有胜算,攻城?可能攻击一个几百人卫堡,都需要几倍的人命去填。只要他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