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退位,李唐复国,国家本应中兴,但八年来没有一刻安宁,基本在频繁的政变中度过: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五臣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拥太子李显复位。
景龙元年(707),太子李重俊不满武三思专权,发动景龙政变,最终失败。
景云元年(710)六月,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中宗李显,立李重茂为帝,韦后临朝称制
景云元年(710)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拥李旦登基。
景云元年(710)七月,中宗李显次子李重福于东都洛阳发动兵变,被平定。
先天元年(712),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得不可开交,李旦禅位李隆基。
先天二年(713)七月,太平公主阴谋作乱,被李隆基赐死,李旦彻底放权。八年多的时间,皇帝换了四个,政变发生了七次。所以,李隆基接手的实在是个烂摊子。那段时间,大唐政局为何会那么不安呢?其实,这都是女皇武则天执政,遗留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其一,皇位继承从古到今都是难题,特别是唐朝。开国伊始便出现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位;李世民晚年又出现太子李承乾与李泰之争;高宗李治立李显为太子,登基后被武则天废除,改立李旦。
大唐的皇位继承本就一团糟。武则天自立后,这一问题更加复杂,武氏诸王也具备了继承人的资格。中宗一朝愈发混乱,在武则天的影响下,连安乐、太平,这些公主都有了争位的想法,韦后更加野心勃勃。
其二,武则天当年为了稳固统治,收买人心,强力推行科举,并将许多寒门儒生破格提拔,使朝廷官员成倍增加,补阙、拾遗、员外、里行等各种各样的新增官位,并充斥着大量人员。虽说选拔了一些有学识的寒门,但也混进许多毫无节操的无良文人。
中宗一朝更加过分,只要花钱就可得到权贵们的许诺,他们不经朝廷,缠着中宗私下里给他们批条子,称为“斜封官”。这样就使官吏队伍更加复杂,不但有无良文人,甚至还有流氓、无赖与野心家。
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巨大的危机,导致一个动摇国本的问题:皇权不振。
因为,想要争皇位,就得培植自己的势力,就得拉拢朝臣形成团伙。而皇位归属的不明朗,也激起了大臣们的野心,纷纷找靠山,拉帮结派。于是,皇后、公主、皇子们的背后,都有一帮党羽,形成了一个个以攫取皇权为目的的团伙。
为了争位,这些团伙势必互相倾轧,互相斗争。所以,当时才会政变频发,皇位频繁更迭。
然而,要革除弊政,稳固皇权,绝非帝王一人就能办到。李隆基也在满朝文武中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帮手。很快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姚崇。
姚崇心思机敏,敢于直言,在武则天一朝就曾担任宰相。他早早就看出了朝政的弊端,虽与李隆基没有深交,但从太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所以屡次帮助太子。
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法的关键时刻,姚崇联合宋璟向李旦上书,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一,将对太子地位有威胁的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外放;其二,罢除李隆业、李隆范的兵权,担任太子下属;其三,将太平公主安置到东都洛阳。三条无一不是稳固太子地位,有利于皇权的举措。所以,李隆基将希望寄托在姚崇身上。
对于李隆基来说,政变已经成功,那些协助他浴血厮杀的手下,已经不是他的现在。需了,眼下他需要的,是能帮助他治理天下的能臣,然而,正直之人大都棱角凸显,李隆基身边的几个功臣都与姚崇不睦。
李隆基提出任命姚崇为宰相,遭到了以张说为首的众多功臣的一致反对。
皇帝的提议被功臣否决,这不摆明了皇权不振吗!功臣联合起来,抵制皇帝任命宰相,怕分他们的权,这不摆明了结党营私吗!
李隆基绝不允许朝政继续混乱下去。
这才有了在前面一系列的官员调整,设立军机省招薛讷、李祎、郭元振进入,魏知古、卢怀慎官员笙选官员,在李隆基长安粮站胜利。对军队整肃、整训结束后,抓捕一批无功授官、贪腐军饷、违反军纪将官,同时对皇宫进行一次大的清洗之后。
三省官员以很快速度批准卢怀慎笙选官员制、官员考课制、大唐官邸法、军队御林监军制,大唐练兵制、御史监察与巡察制,新的文武科举制度,武备军屯法以及道、佛等宗教管理制度,并颁布实施。
而大唐帝国要长治久兴,帝王的权术只能用一时,而不能用一世。姚崇也提前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跟宰相们一起同列。
通过对姚崇的任命,来向帝国的子民们宣告,不管有功无功,只要能帮助治理大唐,就将获得天子的任命和崇信,这颇有点千金买马骨的意味,但大唐的振兴,也将由此开启。
时间抵达夏季七月,吐蕃宰相坌达延亲帅十二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袭临洮(今甘肃省岷县),正如之前大唐与吐蕃多年摩擦不断,虽说朝堂混乱,但对边镇修护还是一直到位的,质量普遍好,城墙高大,大唐军队也事先也有所准备。
坌达延虽说不宣而战,却没有捡到任何便宜,但是渭源牧场三万牧马因为没有城墙保护,被劫掠而去,渭源牧马场牧马监萧昌及其部下被杀。
消息传来,李隆基有些愤怒,配备的六千武钢车就是为了在平原上阻挡骑兵的冲击,并对其实施打击,然薛讷等因不熟悉车兵,把武刚车全部安置在城内。
不过对于吐蕃打着和平友好勘界旗号,背后捅刀子的行为,李隆基直接宣布对吐蕃转入战争状态,要求围绕吐蕃全境边境部族和军镇,并颁布边镇高筑墙,广积粮,边镇军队边练兵边实战,以实战练兵,以练促战,以战促练。
戍边卫所御敌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敌进我退,就是保存实力同时待机出击攻击吐蕃零散斥候小队,各卫所小队灵活掌握时机,固收卫堡还是主动出击由校尉正决定,也可以以少部分引诱敌进入埋伏,人多则跑,人少快速聚歼之。
敌驻我扰,就吐蕃大军驻地休息、修筑大营时、隐蔽自己防止暴露、出奇制胜、打击其士气,积小胜为大胜;
敌疲我打就是在敌人疲劳困顿时期,分批不停进行袭扰,持续疲惫敌人,使敌人不能好好休息和饮食,在有利时机,可集中兵力,对其一部进行全歼。
敌退我追,探清敌情,一路追击袭扰,把握时机,有利则聚而歼之,不利分散袭扰,以杀敌缴获物资为主。
看到此道圣谕,郭元振和姚崇两人同时相信陛下背后有高人,可那位高人是谁?两人都翘首以盼,私下问高力士,高力士双手一摊,指指天。意思是只有天晓得!
李隆基确实需要一场大胜,来振兴皇权,但也明白,不能拿将士的生命开玩笑,唐军武力需要时间恢复,所以李隆基对此没有斥责,而是给陇右送去糖、火油、新式火药包。
并命令将作监和工部联合研究火炮和火铳,其实潞州已经开始研究,基本的模型已经出来,由于当时确实没有太多的工匠,进度一时不是很快。
在陇右前线的薛讷接到圣谕,也是吃了一惊,本以为会因此遭到斥责,没想到却是一道这样的圣谕。
陇右各军将领听到宣读圣谕,心中也是疑惑,并且听到圣上以俗文俗字解释意思。
传旨太监明镜说道:“洒家临走时,圣人说道,还未到与吐蕃一战定乾坤时机,各军应加强练兵,务求保护自己,杀伤敌人。可临机决断,便宜行事,无须请示,朕静候佳音!”
薛讷在众将离开之后,拿出一盒宝石玉器说道:“明镜公公辛苦,一点路上茶水钱,莫嫌少。”
只见明镜大手一挥,行礼道:“临走时,高总管有交代,此行路途银钱全由宫中负担,宣召回去自然有奖,不可起贪念。”
明镜正色道:“贪念起,必身首异处!自此是皇城规矩。”
“薛将军,这是在害洒家,也不好在此多留,就此告辞!”
说完再次行礼,转身上了马车,一行人举旗就走。薛讷一时愣神,这不要钱的宣召太监是第一次见到。
赶忙起身挡在车前,说道:“明镜公公,好歹吃了饭再走,已经午时了。”
“薛将军就饶了小的吧,一路行来,驿站洒家都是付了酒菜钱的。”明镜打开旁边的箱子,箱子里全是开元通宝,说道:“圣人言:宫中是靠天下臣民护着养着,出宫替陛下,是天下表率,办事不得扰民坑民,所有费用全由宫中支付,是回报天下。”
听到此言,薛讷只能让开,行礼送明镜出了军营。
马车里的明镜确紧张的头上出汗,临行前,高力士和严厉说道:“此出行,出宫之后,全员穿商贾衣物,一路饮食住店皆以银钱支付,不得起贪念,贪一粒米,掌嘴十下;贪一口酒,打断腿;贪一文,斩!”
明镜知道,随行的保护的金甲护卫,必定有人握着刀把,要是自己真收了那箱宝石玉器,此时就算不身首异处,也不过多留几天罢了。
薛讷在吃惊之余,翻身回到军营大殿之中,对各位蒋校说道:“各位将士,我的意见是各军见机行事,不必请示,从今日起尽量做到不让吐蕃军队睡一个安稳觉、行一段安全路,吃一口安稳饭,夜里放把火、偷袭砍头、白天射个箭,侵扰夺几个马匹也行。”
“正如圣上所说,保护自己同事。临机决断,每次出击绝不要空手而归,抢只牛羊也算。杀敌军一人赏十贯,穿甲者二十贯,夺军马者五十贯,杀什长者,五十贯......让各队御林令官记功。”
“吐蕃称兵犯我大唐,陛下怜惜将士,但身为唐朝将士不能大唐丢了颜面,他敢抢我三万战马,我要他们十倍偿还回来,永世不得安宁。”
“各位将军,募兵新兵入伍,以练促战,以战促练,经过实战留下就是精锐。
“圣人不责罚,我等不能不知错,要让周边各国都知道,胆敢向大唐称兵者,皆斩。”
众将行礼,大喝道:“敢向大唐称兵者,皆斩!”
“各位退下吧!”
众将依次退出,郭知运、王珺、王守珪走出来,王珺是鸿胪寺少卿,问道:“王某也是饱史书和兵法,可从未听过圣上战法,不知两位可听说过?”
两人摇头,王守珪道:“从未闻,也未见过。不过此法新奇,既能伤敌,也能练兵,要是能有时机,也有聚歼可能,实在玄妙,妙不可言!”
郭知运说道:“吾觉得大唐武力充沛,只要操练好军士。十万大军与吐蕃对战决无问题,圣上此策,好像有长久与吐蕃对战的意思!”
郭知运摸了摸下巴,“有种打不死你,耗也耗死你的意思。”
大唐陇右道各军正在防守反击,袭扰不断的时候,作为崇尚武功出身的唐王后裔,李隆基身上,也涌动着关陇集团的军事血脉,李隆基在长安颁布了《唐开元骊山演武诏》来给自己的帝王生涯,作一个立威的开始,和用人转型的标杆。
阅兵的目的,多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家军事实力。而李隆基举行的这次阅兵,却是为了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治对手,树立自己的威信。
是的,杀人立威、震慑朝野、巩固皇权、用人转型,正是从这场阅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