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出于对大唐现状的了解,只要周边国家部落不侵犯大唐,就尽量采取和平的路线,一边整肃军队,加紧练兵,发展装备,一边筛选考科官吏,大力发展商贸和工坊。
对于北方的游牧吐蕃、后突厥、西突厥、契丹、靺鞨、奚、霫的部族采用边镇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
对于敢于称兵进犯的,大胆放手让各军镇以练促战,以战促练游击十六字,避免了发生大规模之战。
开元四月契丹联合靺鞨、奚、霫的部族突袭攻占的营州(治柳城,今辽宁朝阳)李隆基也只是让杜宾客、崔宣道、李思敬等附近州府刺史和武将自我反省,抓紧练兵,安抚百姓。
此时北庭都护府将凉州情况传到长安后,李隆基与姚崇、郭元振、卢怀慎等在兴庆殿议事。
郭元振接过了书信,瞅了半天,才开口念道:
“统一四海的大可汗皇帝陛下,猎鹰向陛下带去了长生天的问候,愿陛下如同天上的日月,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又如同山岳,连绵巍峨而颐养万物…”
李隆基觉得这个马屁实在是太过于生硬了些。
大唐的文人比较含蓄,他们利用文言文的说话方式把马屁拍的不是这么露骨。
当然也有可能是郭元振在润色,草原的部落王子也学习汉字,内容也不会优美到哪里去。
这封书信,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西突厥十姓部落愿意归降大唐。希望大唐军队不要对凉州驻扎部族发动进攻,他们也将主动献上马匹、牛羊、皮毛等制品来表达诚意。
第二:请印信封爵,希望大唐皇帝能册封一个王爵给他,得到大唐的支持。
第三:双方约定在西突厥各部受到军事进攻时,唐朝在北庭的都护府的驻军将立刻前往救援实现与朔州镇军下的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三家联防。
第四:则是希望和大唐互市,以方便商贸交通的来往,每年一万匹未曾阉煽的后山马为礼物,朝贡大唐皇帝。
李隆基看着郭元振,又看了看姚崇,姚崇一言不发,而郭元振是一脸的坦然。
西突厥十姓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都将自己最出息的儿子,送到了大唐长安,并且会作为质子留在大唐京师。
李隆基拿着手中的书信,笑着说道:“天色已晚,高力士,你领着各位台吉去番夷馆住下。”
没有马上回应,而是先让各部落台吉住下,商议后,再通知朔州镇军大总管郭虔瓘应该怎么做。
姚崇、郭元振、卢怀慎知道皇帝有事问他们,自然没有离开,等待着李隆基的询问。
李隆基敲敲了桌子问道:“唐太宗对于归降的突厥采取的办法是“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并且还在东突厥设置了羁縻州府,用以中央对地方的适度管理,可是周边各部今朝降了,明日叛了,大唐稍有虚弱,就会群起攻之。”
“诸位都是经年多谋的老人了,今日言者无罪,畅所欲言,也可明示,今年科举之一策论就是论四海八荒管制,科举还有一月时间,让明经学子多放眼看看远方,不要每天只盯着自己的手上两本书。”
“大唐治理需要群策群力,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仅靠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是治理不好这么大国家的。”
李隆基最后一句话,就是通传出去。自古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文人都很谦虚,均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没人敢认天下第一。而练武的都好勇斗狠,均不肯说自己比别人差,都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所以说武无第二。
水平再接近的武林高手,总可以通过比赛较量出输赢。而同样优秀的文章,却很难决定谁更胜一筹,因为没有公认的清晰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
武将打一场胜仗就可以证明自己,治理敌方策略,却需要时间的长时间的验证。
郭元振首先开口:“陛下,不惜一切代价出兵剿灭潜藏的威胁。可是以武力征服完成的外交,往往都伴随着激烈的民族反抗与斗争,所以这些政策也很难长久下去。”
姚崇说道:“陛下,臣的意见是采用魏征当年怀柔政策“偃武修文,大唐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
姚崇目的是用温和的政策来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安顿少数民族。
卢怀慎附议姚崇的意见。
这时郭元振又说道:“陛下,番夷多以游牧为生,不事农事与生产,草原环境恶劣,以强者为尊,大唐强四夷自服,大唐弱八荒必生反叛之心。”
“郭相也就是说畏威不畏德”李隆基说道。
郭元振道:“陛下,各族情况不同,风俗各异,信仰杂乱,臣觉得应以武力和怀柔并用。”
李隆基也觉得唐太宗李世民政策是好,但缺少一些。
李隆基说道:兵谈中有一段,梁惠王问尉缭子说:“相传黄命关于刑德的学说,可以百战胜,有这回事吗?“尉缭子回答“[所谓刑德,]是说用武力征伐敌人,用仁德安定天下,‘首先问神问鬼,不如首先问问自己的才智如何’。与其说是天文星象的应验,不如说它是发挥了人的作用。
“我们不但要在武力征服敌人,更要在经济、商贸、仁义、德治上征服敌人。”李隆基正色说道。
“高力士,去准备午膳,通知秘书监,三省人员来兴庆宫议议”
李隆基先行离去,他在有些事务讨论起来官员会过于谨慎,有些话可能会词不达意。先定下原则,就是让八荒之地成为大唐的,让各方和平相处,一步一步郡县北庭。
设立拥有各民族自决权的羁押州府,让本民族有威望的人来担任州府的刺史,但是同时设立汉人都督府和御史观察使
一直到了掌灯时分,终于有了大致的策略。李隆基看了之后在上面加了几条。
第一,在西突厥设置二十四州,设立二十四羁縻府,设七十二牧场,
第二,册封各部路酋长为刺史,给四品待遇,任命二十四羁縻都督府,朝廷任命都督。
第三,设置安西四道观察使和安西都护府设四军镇、建设武备屯营。
第四,现在位于甘州、凉州一带回纥、契苾、思结、浑等铁勒诸部徙设置为十三个羁縻府州。封其酋长为四品刺史,朝廷任命各州都督。
第五,设北庭都护府北庭六道观察使。把北庭后突厥设十六部羁縻府州,封其酋长为四品刺史,朝廷任命各州都督。
第六,东北都护府和东北四道,设三十六羁縻府州。
几位宰相一时惊愕,李隆基这是把北方、东北方向一些不在大唐管辖范围内。而且直接等于让都督府掌握各羁縻府州兵力,还设置了御史观察使,
在大唐丰、胜、灵、夏、朔、代、平、蓟六州开设互市。另在河套南灵州、夏州之间设置了鲁、丽、含、塞、依、契六州,以唐人为刺史,将吐蕃降户变成向唐纳贡服役的编户。
要求在对待少数民族上,如同唐朝士大夫那般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又或是,认为蛮夷都是些不讲礼法,不可教化的野人。
李隆基说道:“自动归附唐朝的各部落民族也可以成为维护大唐统一的一份力量,要与汉民对待一视同仁,赐唐户籍和汉姓。要让他们也愿意称自己为唐朝的子民之下,才会迎来各民族之间百年之久的和平。”
李隆基翻阅唐朝的史记,在汉朝灭亡后,中原王朝陷入了长时间的群雄割据局面,西晋灭亡后甚至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存在。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少数民族内迁和汉化更加的明显,中原地区也逐渐变成了民族通婚的场所,所以汉族主义的传统在被消磨殆尽。
文化的融合也给了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出了一份力,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日益减小,在交流之中没有呈现出排斥的现象,反而是开始融合,那就可以反作用于民族之间的交流。
唐朝对西域依旧是,采取汉朝的丝绸之路政策,大力发展和西域的贸易往来;唐朝的瓷器和丝绸在西域那是硬通货,甚至比金银珠宝还贵重,而西域一些实力稍微强大点国家,都是得到了唐朝的扶持。
所以说,西域看起来各国云集,但事实上西域就像是各个不同的政治体系,而唐朝就在西域担任仲裁者的身份,西域都护府就是典型的例子,西域某个国家被无端的欺负,那么唐朝就会毫无犹豫的派兵帮助平叛,这种西域政策下,整个地区都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有可能威胁西域的存在都会被扼杀到摇篮里。
唐朝统治者被称为“天可汗”可不是白来的;据数据分析,唐朝和西域展开贸易时,西域的物价和经济都是发展的极好,而一旦唐朝关闭了西域通商口,西域的物价和经济立马会降低近2倍,我们可以这样想,是唐朝带给了西域各国好的发展,没有唐朝就没有他们的繁荣昌盛。
李隆基说道:“各族部落百姓同处于一片屋檐之下,加强商贸往来,繁荣各部经济,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谁会想去搞斗争,就是破坏大家好生活,到时候会被群起攻之。”
“另外,鼓励各民族之间通婚友好,大唐在安西、北庭、东北、西南、东南边镇服役三年以上立功军人,可以娶当地女子回家。”李隆基说道。
郭元振说道:“陛下,募兵是否也招收各部胡人青壮?”
“可,接受大唐管辖,就要编民齐户,成为大唐的子民,只是民族不同,大唐要海纳百川,胸有天下,要知天下之大,海洋之阔,凡愿意大唐龙旗护佑之下,就是大唐的子民只是民族信仰不同。”
姚崇道:“陛下,草原游牧,牧场是生存根本,而依水而居也是习惯。”
“这羁縻府州就建在草场丰盛,水源充足,林木繁茂的旁边,春夏游牧,秋归冬聚,再设集市。”姚崇有些激动,说道:“那么郡县突厥和契丹不出二十年必成。”
李隆基看了看,有些事急不得,有了规划,就一步一步的来,没有问题,就以上面的内容回复西突厥十姓各部,并安排禁军四万分别前往凉州和北庭。
卢怀慎起身道:“陛下,开元首科文、武科举就要开课考试了,长安城内的聚集十几万的学子。”
“让京兆府务必安排好长安学子的食宿,此次几万学子聚集京城,朕心慰,说明大唐还是人才济济。”李隆基说道。
“但还是不够。”李隆基随后又自言自语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