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麒麟楼议事

后面李隆基直接改了,唐朝的规定,皇帝必须要有皇后一人,四妃,九嫔,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这些有品级的嫔妃合计122人,再加上侍奉她们的贴身宫女,加起来也有数百人。

李隆基直接改成一后三妃九嫔,加上伺候宫女总共只有120人。

两人看到这里,就明白陛下这次是下决心了,而且是自己首先对皇宫裁撤,这就说皇帝已经把最难的已经完成,下面就看姚崇和卢怀慎如何呈报对官员筛选裁撤。

李隆基转了一圈,已经是月上梢头,太极宫两侧共二十二坊,高力士在原有基础上改建十二个坊就住下所有四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的所有官员,当然李隆基还要安排下靖安司、通政司、大唐公廨司在长安官员以及外流九等的吏员和待诏人员。

李隆基在马车上闭着眼睛,唐朝文官官阶分九品二十九阶,武将为九品三十一阶,又有流外九等,长安城现有官吏一万九千人,全国官吏有十万,而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了。

军队可以成立勋军,各州府改革是不能采用荣养的,只能采用文官的考课制、监察制、巡察制进行帅选淘汰,所以御史监察官员和吏部笙选官员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不过培养一批对于李隆基来说是最好的,新学院的建设就是李隆基预备的手段。

在七月制科科考之时,李隆基并未开朔日朝会,而是在兴庆宫举行开元首次关于财税的廷议,这次主要就是对大唐的税制进行商议,对前面涉及到大唐税收政策上调整,召开了小规模的讨论会议。

而这次的会议内容,就是大唐的盐铁专卖和农、工、商税以及关税变革。

说是小规模,四省官员,六部尚书、二十四司来了十四个司丞,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户部四部、御史台中丞、御林卫将军,秘书监侍郎悉数到齐。

李隆基等到人到齐了,才拿着秘书监呈上来的奏疏和户部度支司的奏疏,来到了会议桌前。

新的礼部尚书颜皋卿是第一次来到李隆基这个小楼,他颇为感慨,甚至有些缅怀。

前任张韶运现在正在大理寺牢房内,贪腐成性,竟收取逆党窦怀贞几,颗硕大夜明珠,本来很难发现,可惜物品是宫中之物,在高力士整顿皇宫的时候,追查之后,被宫内举报出来。

这时候的颜皋卿也许不知道,他那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弟弟颜真卿,名声流传千古。

唐太宗李世民就时常开这种小会,不过那时候,主要是讨论北伐突厥诸多事宜。

现在陛下也开始了这种小会,灵活的召集各部主事,了解天下事。

“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靖安?”众多朝臣待李隆基来到一张长方形桌前时,赶忙行礼。

“朕安。”李隆基将两本奏疏放在了桌上,示意大家都坐下,不必拘束。

“陛下,天子不行无名之处,这讲兴庆宫主楼仅仅悬挂一个议事牌子,却无匾额,是不是取个名字?否则不合礼制。”颜皋卿是非常注意陛下的礼制的,比如十五府更名兴庆宫。

这种更名可不是随意更名,比如五王府改名字前是绿瓦,改名之后是黄瓦。

陛下在兴庆宫时日繁多,这兴庆宫的主楼,乃是天子办公之地,焉能一个议事二字,就糊弄过去了?

历史上唐玄宗将兴庆宫的布局一反宫城布局的惯例,将朝廷与御苑的位置颠倒过来,由一道东西墙分隔成北部的宫殿区和南部的园林区。

穿越来的李隆基将遵循惯例,现在议事楼就是历史上的花萼相辉楼地址上,不过现在是议事楼。楼高三层,道家太极八卦布局之间又回廊连接,是兴庆宫最大的一座高楼。

李隆基点头说道:“就叫麒麟楼吧,高力士,待会儿让朕提字之后,做块匾额挂在楼下。”

“是。”高力士俯首领命。

李隆基背后是万里江上图,图左边是五爪金龙旗,右边是三辰旗。

李隆基坐下之后,无不感慨的说道:“今天召集诸位明公前来,是因为朕打算变革赋税租庸调制,在户部重设盐铁署,主要就是盐铁燋煤生产规划之事,并在御史台设监察司。”

大唐朝廷财经事务,不能说没有,只能说一笔糊涂账,恶钱泛滥,官员俸禄计算繁琐,赋税租庸调说的清楚,执行起来就没明白过,。

李渊在定鼎天下之后,北方民生调令,千里无鸡鸣,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迁民营建和屯田,为了休养生息,对于赋税事务,几乎沿用了前隋放权的状态,恢复民力。

太宗李世民在此基础上,把大唐分360州府,颁布均田制和府兵制,但是大唐各州分布不均,地理不同,有的是人多地狭成年男丁拿不到均田制百亩农田;有的地方是土地根本不适合耕种粮桑麻等作物;虽说现在户部有四百万户,将近5亿亩耕地,但实际到底有多少,户部也是一头雾水;只能是按照丁册收税,下面如何征税根本无从了解。

也就出现了大唐商业经济发达,户部的税收却在一年一年减少。经过李隆基罚没韦后安乐和其武氏党羽资产,随后又抄没太平公主的府邸户部承运库物资多的都溢出来了,但是这抄没家产毕竟不是长久增加户部收入的长久途径。

大唐的税赋改革对于李隆基来说尽早定制为好。

姚崇忧心忡忡的说道:“陛下,赋税变法兹事体大,这屯营法还在推行,就立刻推行赋税变法改制,臣以为有些操之过急了。”

姚崇深知陛下有些急于求成的心态,他很担心陛下急功近利,反而把良政变成恶政。

李隆基摆了摆手说道:“朕没打算一蹴而就,今天只是效仿古时汉宣帝召开盐铁会议,讨论一下赋税之事,姚相多虑了。”

姚崇这才松了口气,陛下真的是越来越稳健了。

汉宣帝的时候,召开了一场空前的讨论会,就是关于盐铁专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研究,而后经过两年多的定策,才最终确定了汉代盐铁专营四百余年的格局。

李隆基只是让群臣议政,各抒己见,并没有打算立刻开始改革和推进政策。

“开始吧。”他示意中书省右太仆户部尚书魏知古,先起个头。

魏知古拿出了户部的奏疏说道:“我朝自太宗皇帝时,均田制以人丁分配土地,租庸调制以人丁收取服役,在租庸调制与均田制的配合下,有人即有田,有田就可以纳税。我朝初期,战乱刚结束,大唐有大量闲置的土地,这就为均田制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大唐立国九十年,政局稳定,国家繁荣,人口大量增多,国家没有足够多闲置的土地再继续实行均田制,但是租庸调依然以人丁定额,导致农民无力负担。

大唐的租庸调制下以人丁纳税,官员、僧侣免税,富人多为官为僧,导致田产多家产多的高等户、乡绅、僧院等的收入不计税收,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却要纳税,百姓流亡居无定所,政府无法编制户籍征收户调,加速了租庸调制的瓦解。”

魏知古最后一段话,引起下面的议论纷纷,魏知古说道:大唐的租庸调制其实还是采用的战国秦朝商鞅制定的赋税制,如秦《田律》规定:“人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人刍三石,稿二石。”土地租税有二种:田租、刍稿。他们都属于实物租税。“田租”征课农作物果实。

另秦朝人头税有二种:口钱、算赋。“口钱”,即计口征税。“算赋”是口钱既除以后的另一种人头税,征收对象的年龄与口钱相衔接。

秦简《金布律》规定:“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就是说算赋征课由官吏按照人头,持畚箕逐户收敛,每一千钱为一个征收单位,交由官府封存。这是属于地方政府自己征收的钱财。

除了土地租税和人头税外,秦朝还有关市之征、山泽之税,包括诸如关税、市租、酒税等商业税,盐、铁等特产税和以私营手工业为征课对象的工税等。

秦朝徭役有更卒之役、正卒之役、戍卒之役三大类,称相应的徭役为“更卒”、“正卒”、“戍卒”。

“更卒”是在服役年龄期限内的无爵位和爵位在不更以下的人每人每年在郡县服役一个月。从事的劳动涉及到修筑城池、道路、河渠、宫室等工程项目,还有运输物资、饲养马匹、煮盐冶铁及各种杂务等。

正卒属于正役性质,在京师、内郡服兵役官差,服役期可能是一年,故称“正卒”。戍卒是戍守边疆的徭役。戍卒徭役以一年为期。戍卒徭役的主要任务是守望边境,抵御入侵,具体任务有烽燧、亭候、邮驿、屯田等。”

魏知古说的很清楚,唐朝租庸调制其实就是秦朝土地租税和人头税以及徭役,只是没有秦朝的繁重罢了。

大唐的租庸调制和秦时期赋税制没有太大区别,可秦朝距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这一千多年,这赋税,就没什么变化吗?

答案是没有。

魏知古继续说道:“自太宗皇帝贞观三年至今,这租庸调制就有多处混淆,究竟是免庸还是免调,是折绢、绵、麻多少,还是折钱,着多少,怎么个折法?各地方,是否相同?”

“答案是,不知道。”

“臣自领户部尚书以来,九月之余,一直在盘算大唐的账目,陛下又给了些算账的太监,总算是盘清楚了。”

“各地免庸、免调各不相同,毫无定制。”

姚崇眉头紧皱的问道:“也就是说,即便是户部尚书,也不知道各地租庸调收了多少,可以免多少,又或者可以免多少地亩的赋税,是这个意思吗?”

魏知古点了点头说道:“是这样的。”

麒麟楼议事阁内,一片哗然,大家都是议论纷纷。

大唐的财经事务,始终处于一种可持续崩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多么的触目惊心,就是户部尚书都说不清楚,到底朝廷是怎么拿到赋税的。

财富即为权力。

姚崇这时起身道:“陛下自先天一年开始改以兵户改均田制为武备屯田制,建设屯营,到开元二年,共计四年时间。去岁,屯营共有一百六十万户,今岁人口一千三百四十七万八千七百二十三人,营田九千四百八十万顷耕地,其中三年新开梯田一千四百万顷,按制免除赋税。”

姚崇说道:“诸位明公,我朝以前兵户是不收税的,府兵服役都是自备武器马匹甲胄,兵户负担沉重,兵户逃田众多,兵源征招士兵体力,人数远不如太宗时期。均田制与府兵制面临无法维持状态。”

“陛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均田制为武备屯营制,采用的是以田地为准,百亩收粮三十抽一税制。”

黄门侍郎萧崇起身说道:“具体就是说以屯营中一百亩收入粮食为准,算出每亩产粮多少,如平均亩产三石,那三十抽一就是每亩一斗粮租(税),这叫定亩税。”

“然后就是屯营每户多少亩地,乘以定亩税,就知道自己要交多少粮。当然他屯营种植不同,还种有棉、桑、麻、等。”

“陛下还推出折钱法,陛下隆兴商行的农商行有最低粮米收购价,以此价计算折钱。比如:农商行今年收粮价每斗15文,那么每亩地一斗就是折钱15文,多少亩就交多少钱。”

“屯营农户将自己的粮食、棉花、麻线、果蔬家禽出售给商人换得文钱,以文钱缴纳今年粮租(税),屯营缴纳粮租一千八百一十八贯,隆兴农商行收购武备屯营委粮食一千四百万石、棉六百万、麻三百七万斤、丝两万斤,各种果蔬二百八十万斤,家禽蛋等九百万斤,以二十抽一市税(营业税),屯营粮租一千八百一十八贯,共计折钱一千二百七十万贯。”

黄门侍郎萧崇起身说道:“各位明公,这就陛下改均田制为屯营制,府兵制改为募兵制的底气,这一千二百七十万贯占大唐户部去岁收入四成之多。”

魏知古起身说道:“陛下,户部有这一千二百七十万贯收入,大唐六十万将士,足以支付所有募兵费用。”

李隆基说道:“魏明公,今日讨论是赋税变革,听听在座各位明公建言。”

张说行礼道:“陛下,刚才听萧侍郎所言,这一千二百七十万贯中粮租仅有一千八百一十八贯,也就是说大部分来自关市税,这税收是否过重?”

张嘉贞起身说道:“陛下,关市税是按二十抽一,那就说农商行有两亿多?”说到这里,不知道该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