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贞住嘴原因不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而是隆兴商会是陛下的产业,他这是打探圣人秘事,属于捷越,大不敬!
李隆基笑道:“即是议事,总不能这不说,那不也你能说,那该如何议事,议出结果与实际相差十万八千里,那才是最大的不敬。”
李隆基直接给事情定了调,原本就是议事,有些吵闹是好事,总要各抒己见,虚心纳谏,要是因言获罪,那这议事就变了原本的样子,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陛下圣明!”姚崇说道。众臣行礼附议。
这时高力士站了出来行礼:“陛下,臣有话说。”李隆基以为高力士要抓住张嘉贞的言辞不放,可想想高力士从不做忤逆之事,自己刚定了调的事,必不会反驳。
“与今日议事有关,但说无妨。”
高力士看了一圈下面的大臣说道:“张明公说的不错,隆兴农商去岁营收三万六千三百六十万贯,不过今日臣要算另一笔账。”
“陛下是平王时,就开始迁民屯田,一座新的屯营,开荒平地,筑房修路,兴建水利,买卖牲畜,购置农具,非三到五载,不见成效。”
“这也陛下开荒新田,免赋税三年,然每户筑房、买卖牲畜,购置铁质农具,穿衣吃饭、牲畜草料,购买生活所需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具家私等,每户6口人,折钱每人岁需要一万三千文钱,仅能维持基本,就是陛下说的有个遮风避雨住所,有衣蔽体,食能果腹,也就是冻不死、饿不着的温饱状态。”
“然陛下自景龙二年,至开元二年七月共新建屯营一千三百四十二庄,合原有均田军户成了屯营二千六百五十庄,八年间购置驽马二百万余匹,耕牛二百余头,共有屯营四千五百多田庄,房屋庭院有二百余万,修建大小水利四万余座,开凿水井近十万多座,修建水渠有万里。”
“臣想问的是这每年要多少钱?八年总计花费多少钱?户部又给拨付多少钱?各位明公可以算一算,臣的账本可是记的清清楚楚。”
高力士向前走了一步,盯着张嘉贞,“要不一起盘盘账,看看咱家说的是否属实。”
张嘉贞就是再是猛人,这时候头上的汗也冒了出来。郭元振是张嘉贞的女婿,自然不能坐着:“陛下,高瞻远瞩,定策长久,百姓富足,国库充裕,臣为陛下贺!”
“为陛下贺,为大唐贺!”众臣起身齐声道。
李隆基摆摆手,“都坐下,继续议事,不是表功会,也不是核账会。”
高力士对着陛下行礼,转身道:“臣,跟随陛下多年,太宗皇帝说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说,民为水,朝廷为舟,君是舵手,臣子是水手,要想行驶朝廷这艘大船,仅靠舵手是不够的,需要大船上所有水手共同努力。”
“要想大船平稳航行,首要就是要国富兵强,而国富首要民富,民富的标准陛下也计算出来了,刚才咱家说了屯营每人一万三千贯,仅能维持基本温饱状况,有个遮风避雨住所,有衣蔽体,食能果腹,这是生存所需,不是富民,最简单计算折钱就是每人最少每年五贯钱,才能达到富民的标准。”
“隆兴农商去岁营收三万六千三百六十万贯,上缴赋税户部一千二百七十万贯,剩余屯营与农商会七三分利,屯营人均不过一万八千文钱。”
王传仲起身道:“各位明公,臣自神龙三年就跟随陛下,从潞州开始至今已十五载。新建屯营以3000人,五百户计,每户需要马两匹,牛两头,庭院一亩以上,房屋最少三间,各种铁质农具十二件,粮米十五石,布四匹及其他生活所需,折钱每户需四十贯,共计五万贯,随后需要修建水利、水渠、修路分田,需三年达成温饱状态。”
“后多次商议,以军镇建设屯营,以十万人为基,三万人建设砖窑烧制砖瓦一月可成,随后两万人抽出筑房建屯,三万人垦荒修田,五千牛马,其余人等,各有所长,木匠、铁匠、纺织、放牧、养殖家禽,储肥育田。”
“屯营建设,因地而建,有取土筑洞居住,有开荒伐木、还有取山石垒建、总之,七月时间可建设庭院万余左右,修整田地十数万亩,然后抽签分屯,分田地,依此法建设屯营两年就可见效,两年仅需四百万贯钱左右就可。”
王传仲“两者比较,后者更为节省,见效也快,刚才高公公论述也听见了屯营效果显著。”
王传仲继续道“诸位也注意到,屯营采取是以田亩交粮租,可交粮亦可折钱。”
“陛下最早成立隆兴盐行,就是每年一分利息放贷给百姓,每家最高可贷三十贯,用于购买建房物资、粮米、布匹、农具、生活所需,租用牲畜,以耕种为主,鼓励屯营各凭技能农闲可从百业,后又解决屯营多余粮食,棉花,麻丝,各种家禽、蛋,果蔬、还有一些木质家具、竹制器具等等。”
“隆兴盐业,也是以此开始成立粮行、纺织、布匹、陶瓷、牲畜、家禽、农具、等等一些商铺,十多年发展,现在拥有屯营四千五百多屯营,商铺一万九千间,四百二十个各类工坊,这也就是去岁隆兴交税一千二百七十万贯。”
高廉起身道:“各位明公,屯营开始建设耗费巨大,短期不见成效,可陛下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每日完成一小事,日积月累不可小逝。”
李隆基看着下面的各位明公说道:“户部尚书魏知古,可知景元二年,军士闹事为何?”
魏知古说道:“臣知道,但是朝廷赏赐军功封户田地兑现不了,那时陛下还是楚王,提出以钱币赏赐兑换封户田地,以隆兴商行储存雪花盐、粮米、布匹典当票据折钱使用,当时隆兴的盐票、布票、粮米票可以随时在各地隆兴商铺直接兑换实物。”
魏知古顿了顿,“陛下,此举以诚信赢得天下军士与百姓之心,是人心所望,天命所归。”
对于魏知古的马屁,李隆基笑笑说到:“魏明公,你是大唐的户部尚书,可有心得。”
魏知古今日来,李隆基是让高力士打了招呼的,当然知道陛下问的什么。
“陛下,大唐立国九十余年,社会日趋安稳,商贸往来更为频繁,官员增加五倍不止,户部开支累年递增,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然户部收入却不见增长,反而日渐萎缩,且已呈现到入不敷出趋势。”
“去岁实行募兵制,增加户部支出需一千万贯,使隆兴商会上交市税填补空缺。”
魏知古的话引起一片议论,也就说,没有这隆兴商会赋税,大唐朝堂今日已经破产了。
户部侍郎宇文瀚起身道:“陛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臣今日听闻,请奏陛下,清查大唐天下户口。”
宇文瀚升为左位户部侍郎,以前是八品监察御史,可以说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行礼说道:“朝廷收入减少,就得征收赋税的人丁不足,大唐九十余年,社会日趋安稳,商贸往来更为频繁,人口应该增加不少。可户部收入不足,简单的说就是地方官僚乡绅在隐秘人口,大量人口成为佃农,所以人丁征税在逐年减少。
也就是户部的户籍已经脱离实际人口情况。这些年人口逃亡,人口迁移,户籍却没做到及时更新人丁数据,税源进一步萎缩,最终结果只有一个,朝廷无钱可用,朝廷这艘大船也就面临崩坏危险。”
王传仲说道:“宇文明公,大唐广袤,人口或藏于山林,隐于荒野,流民迁移不定,请问需要多少人力,多长时间才能清查清楚。”
“陛下,臣请改按丁征税为以田地征税。人口可以藏匿,田地总不能藏起来吧!”
姚崇说道:“臣附议!”魏知古、宇文瀚、卢怀慎说道:“臣附议。”
大多数人保持沉默,大唐的官员每个人都有大量职业田和业绩田。他们是不用交赋税的。
姚崇说道:“陛下,既然屯田制和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那应该废除,把屯营法应推行天下,臣请奏,收官员职业田和业绩田建设屯营,官员俸禄改为文钱。”
户部度支司王良说道:“陛下,大唐开元通宝流通不足,恶钱泛滥,实际发放文钱购买实物远不足朝廷实发物品。”
李隆基说道:“不错,议事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李隆基提笔写下:丈量大唐田亩,改制官员俸禄,建设官家屯田,大唐钱币流通不足,恶钱泛滥。
说道:“诸位明公,今天议事四个问题,归根是一个钱字。”
“首先大唐官员的俸禄要改改,各位明公官邸朕已经按制在长安建好,自此不能再有官邸违制,各位明公可有异议?”
皇上按制把官邸建好,你不住进去,你是打算要做什么事?害怕住进官邸。
对此一众大臣也不能提出什么异议,“没有人有异议,这条就通过,记录在案。”李隆基说道。
“好的,住进官邸,一应书吏仆役都由宫中派遣,月奉赏赐均由宫中负担,可有异议?”
官员住进官邸,需要门吏、书吏、仆役都有宫中派人,人员工资和节日赏赐由皇宫负担。说的明白的,房子有了,伺候你等人也给你安排好了。你要反驳吗?天底下到哪去找真好待遇,你凭什么有意见,没意见的大有在。
“没有人有异议,这条就通过,记录在案。”
“现在说说,太宗时期,官员俸禄是以封户赏田。朕三月前,去往卢明公家中,两张草席,几件破损桌椅,窗户也是以草帘遮盖,可以说是寒风刺骨。”
“卢相职位可以说是千户侯了,因何如此?朕之后细查才知,封千户田地早已无法耕种,土地结块,肥力不足,长不出粮食。”
“这是大唐的中书郎!”李隆基大声道:“那这长安城有多官员和卢相一样,朕不敢想。”
“关中原有四万五顷田地,现在有二万多顷已经无法种粮,这也就是为何长安会出现粮荒了,可能很多官员封户也在其中吧。”
“朕已命王仁皎、韦凑修整一月以后,率领原陕郡运粮到长安的六千民户,重建秦国时郑国渠,用两年时间恢复那二万顷耕地。”
“所以朕决定,官员俸禄全部折钱,户部先以长安官员为试点,官邸有了,吏员仆役按制配给,重新核算一下长安官员俸禄折钱应发多少?”
魏知古行礼“臣谨遵圣喻,尽快核算。”
这时,高力士手里捧着一个红色布盖着的方盒子,放在了陛下的面前。
这番动作引起了诸多朝臣们的目光,引得大家的好奇。大家慢慢停止了议论,看向了那个红布。
李隆基坐直了身子说道:“朕前段时间恶钱之议,就一直在琢磨着,松弛金银之禁,已经势在必行了。”
“既然势在必行,那总要有个章程,所以就铸了这银币数枚,给大伙看看成色。”
李隆基打开盒子,里面是几枚银币,拿起了那枚银币轻轻一吹,嗡嗡作响,轻轻弹了弹,颇为清脆,而且震动不已。
高力士又拿了一个小天瓶,放在了桌上,笑着说道:“此币,一两。”
刚才说到大唐缺钱,李隆基直接拿出了成品来,放到了桌上,示意给诸位在廷文武,都看看他铸的银币。
银币大约一寸大小,厚约五毫,正面的花纹是盘旋的龙,龙头在中央位置,旁边一圈雕着“唐开元元年·长安铸币监造”楷体字。的而背面则是中间大写“壹两”,上面一圈雕着“大唐公廨太仓银币银七钱二分”,两边波斯文和大食文刻着一两的字样。
高力士将盒子里的银币拿给了诸多大臣,让他们拿在了手里看了半天。
铸币监现在就在太极宫内,每天就是不停铸造银币,几个月时间已经铸造一百五万块银币。
兵仗局天天压勋章,压出了经验,朱祁钰和兵仗局的太监李永昌沟通之后,铸造几个样品,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李隆基又拿出了一块白色的货币说道:“诸位,这是假的,白金制,大小相同,却重五钱。”
“吹一下,发不出声音来。”李隆基吹了一下,却是纹丝不动,轻轻弹了几下,却是声音沉闷。
高力士再次拿出了假币,分给了诸多明公大臣,他们敲了敲,果然声音沉闷了许多,吹了一下,也不会嗡嗡作响。
李隆基又拿起了一块新的假币,笑着说道:“这一枚是六成半银,虽然声音极为清脆,重量上,接近一两,但是它吹一下还是不会嗡嗡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