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盐铁会议

防伪,如何不让私铸假钱的劣币驱逐良币,李隆基下了很多的心思。

这枚钱的花纹极其精美,正面的花纹是盘旋的龙,丝毫毕现,栩栩如生,虽然不深,但是却是足重,七成银已经是下限了。

铸币监都是有着多年铸币技艺的工匠,累积了制作钱币工艺,这种工艺,是技术性的领先。

即便是豪门贵族有实力盗铸,也要想想划算不划算了。

铸币监见经过几个月时间,终于铸造二百万块合格的大唐银币,

宇文瀚看着这银币,不停的吹动着,说道:“陛下,这银币含银七成,标一两,是要做一两银使用吗?”

他既然敢在廷议上,向银币折色法这色开炮,自然是深入了解了折色法的弊端。

李隆基说道:“自唐立国以来,恶钱流通屡禁不止,几次泛滥,户部度支司王良已经说的很明白就铸造开元通宝文钱不足,而且铜贵钱贱,就会出现毁钱取铜的现象,更使开元通宝流通量的减少,此其一。”

“商贸货币不足,就出现丝帛等替代货币现象,但携带不便,除大宗交易外,小额交易如需文钱,所以恶钱屡禁不止就是货币不足,此其二。”

李隆基说道:“要解决上面两点,首先要明白几个问题,朝廷为什么要铸币,铸币的价值是多少,如何保证货币价值,应该铸造多少货币能保证市场交易需求。”

“魏尚书,户部在职责是何?”李隆基问到。

魏知古“陛下,户部的职责是“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

李隆基接着说道:“说的明白些就是为掌管大唐户籍财经事物,何为财经就是西汉·桓宽《盐铁论》。”

“今日,就给大家讲讲大唐的盐铁事物,也可称为财经,只是名号不同。”

“首先货币是朝廷的信用的体现,就以长安为例,开元通宝10文就可购买一斗粟米,而用恶钱购买可能需要40文以上,就是因为长安官仓承诺开元通宝10文钱可以兑换一斗粟米。而拿恶钱10文去官仓购买粟米是买不到的。”

“正因为钱币是朝廷信用的体现,所以在铸造钱币,会采用稀缺的金属,以体现本身的稀有性和保持恒定价值交换属性。”

“再次就是应该铸造多少钱币,才能满足大唐的对钱币的需求,刚才也说了大唐子民维持温饱状态,每人岁需一万三千文钱,而朕富民标准是岁需五万文。”

魏知古说道:“陛下,以此计算,大唐就是百年也铸造不了这么多钱币。”

“朕还没有说完,魏明公稍安。”

“大家都知道,文钱不能筑房居住,不能代替布匹成为衣装,不能进食果腹,但可以自身交换价值,去购买房屋,去购买衣装、去购买粮米。”

“而布匹、米粮、房屋都是通过民众的劳动建设起来的。可以说一切物品都是子民通过劳动制作的成果。”

“所以得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劳动。”

“这也就是长安城内10文钱购买一斗米,包含了江南百姓在田间的辛苦劳动,一路运送到长安的辛苦劳动,还有商人租售店铺和伙计薪水、保管费用、商人的利润、上交税赋等。”

“各位明公,知道如何衡量真实货币价值,就要明白什么来计算应该铸造多少钱币。”

“以长安为例,现在长安登记一百万人口,以户部标准“丁男每日2升,中男1.5升,小男1升。”按1家5口(2大、1中、2小)平均,人均吃粮1.3升/日,也就每日需15文,长安每天需要1500万文才能保障长安人人有粮吃。”

“户部前段时间计算过以现在登记大唐人口和计算出每日需要多少粮,折钱需七十五万贯。以钱币购买粮食从江南运到长安,再回到江南需要100天,形成交易循环,那就是七千五百万贯,要在大唐全境形成循环就是三十亿贯。”

“这就是大唐的铸钱数量,永远赶不上钱币增加需求的数量,朕曾想过用布票、盐票、粮米等票据填补上钱币不足。”

“大家也知道,隆兴商会曾发行过一段时间,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就是票据本身不具有稀缺属性;二就是防伪差,便于伪造;三就是不易保存,水洗油污之后便很难再次使用。”

“大唐也曾铸造过大钱,一两十钱,一大钱等于100文钱,不便于百姓鉴别,伪造方便,成为鸡肋。

而文钱重4克,含铜3克,一斤大概就是一百五十文,市场铜价是一斤400文,钱贱铜贵,毁钱取铜成为投机者必然选择。”

下面大臣都在小声议论,一直不明白大唐为何恶钱泛滥,严刑酷法,砍头抄家却无法禁止。

魏知古行礼道:“对于大唐钱币情况,陛下说的很明白,很透彻,开元通宝大钱重10克,确定100文钱,投机者肯定大量伪造,换取百姓手中文钱,而文钱含铜3克,200文钱就能取铜一斤,而一斤铜能卖400文,这也就是大唐钱币一出铸币监,就被人运走,根本进入不到市场,以至于恶钱成为市场货币。”

李隆基点头说道:“这就是利欲趋势形成的劣币驱逐良币。”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世务》有一句话,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意思是:虽然有一片诚挚忠信的愿望,如不知道因事随机应变,那便是一条危险的,甚至会灭亡的路。

银币势在必行,钱币涉及到了朝堂信用,劣币虽然有价,但滥发却是祸国殃民,大唐需要货币,弛用金银之禁,的确是弛用了,但是却弛用了一点点。

“银币是朕的最终的选择,就是白银稀缺,铸造精明,便于鉴别真伪,本身就有价值属性,真有投机者能和朕铸造一模一样,成本可能远高于一两白银价值。”

“银币含银七成,另三成就是支付给从挖掘银矿提炼到制成银币辛苦劳动的费用。”

三成火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也就说打造四两银子铸五个银币,还有7钱盈余。这笔钱就是李隆基用于调控市场的储备金。

皇帝刚刚说了,劳动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那三成火耗就是支付付出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交换劳动者辛苦劳动价值。

“朕刚才说过,钱币是朝堂信用的体现,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家无信则不和。”

意思是:人没有诚信,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做业物没有诚信,就不会兴盛;国家没有诚信,就会衰败。

“大唐银币兑换价值是以长安户部官仓100斗米为基础。这是大唐银币的朝堂给的信用承诺。”

“所以御史台、户部等要严查各地官仓粮食储存和收购情况,要稳定大唐银币交换价格,就必须兑现长安户部官仓一块银币兑换100斗米。”

御史李杰问到:“为什么是以长安户部官仓兑换米粮作为信用保证。”

作为脑子一根筋的人,有时候很难给他解释清楚。

姚崇说道:“李中丞,米粮进入长安100斗,长安就出去一粮银币,刚才陛下也说了这一两银币支付的是百姓在田间的辛苦劳动,一路运送到长安的辛苦劳动,还有商人租售店铺和伙计薪水、保管费用、商人的利润、上交税赋等。”

“如果在江南交易,就每一路运送到长安的辛苦劳动价值交换,一两银购买米粮就会更多。”

李隆基说道:“《盐铁论·申韩》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意思是:国家不愁没有法制,而是怕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制。说明制定法律应能够施行。

李隆基面色颇为严肃的说道:“盗铸诸金钱罪皆死,籍家,全家流放永宁寺。”

李隆基这手货币政策,可是准备良久的一项国策。

李隆基接着说道:“大唐缺银,只有从商品贸易中来,西域商路每年驼队运往大食、波斯、罗马等国商品有瓷器、丝绸、茶叶、糖、纸张、蚕丝、金银制品、铁器(农具、刀剑等)、钻井技术、农业手工业产品以及其他货物(珍珠母、樟脑、肉桂、铜、明矾、金银、丝制品、漆器、植物油、竹器、大黄)”

而西域各国给大唐带来了,葡萄、核桃、奇珍异果,、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等,还有玻璃、宝石以及大宛马等等。”

“高明公,给大家说说海贸情况。”李隆基说道。

高廉起身道:“海贸各国不太相同,高丽是山地国家,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两国物产不丰富,缺乏大量的生活必需品,两国主要以农副产品、手工业为主进行贸易,比如大量铁器、农具、针头线脑、粮食等等。而日本则是大唐急缺的制作火药硫磺、金、银等物。

“听遣唐副使,藤原泽南说日本其中一个岛上有一个大山全是银矿,而大唐却急缺银子。”

“对于东南外蕃大唐出售瓷器、丝绸、茶叶、糖、纸张等,买入造船急需昆甸木、檀木、铁力木、楠木、杉木、柚木等木材,其中铁力木最佳,木料更为坚韧和耐磨。还有南洋之外,蕃国以紫檀榈、檀香、象牙、翡翠毛、黄婴毛、青虫珍珠、紫矿、檀木、楠木、运至广州和交趾。”

大唐的东南的门阀士族之家,常年泛舟海上,必然带来大量的白银,正如高廉所言,白银非贸易不可得,非本国之资,但是白银不能落在门阀士族之家,埋在棺椁之内,需要流通起来。

如何流通?自然是需要铸币。

这样即便是汇聚天下铸造银币,银两运抵长安,天下市物,亦需要到长安来换取银元。

李隆基问到:“户部可听明白?”

户部魏知古一时还不明白,姚崇说道:“陛下,可说的是赋税。”

魏知古反应过来到说道:“陛下是说,以今日盐铁论,变革租庸调制。”

李隆基说道:“对,租庸调制计算麻烦,户部也是一头雾水,大道至简,那就简单些。”

姚崇说道:“陛下,臣提议对土地作物种植米粮桑麻等,各州前面屯营方法计算,田亩的多少收地税每户100亩以下者三十抽一,按户等的田亩高低收户税,以征收实物为主,缗钱为次,且以实物价值折算得额。对于工坊商户矿场税收是二十抽一,对经营金银珠宝玉器,丝绸锦缎香料等作坊商户实行十抽一,对于大唐边关互市成立互关监收取互关税采取是二十抽一税率,对海贸市舶司的船舶采用的是十五抽一的税率,当然金银珠宝玉器,丝绸锦缎香料等仍采用十抽一税率。给银免三分。”

“这样简化了赋税的形式和程序,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朝廷的收入,也有利于统一和规范赋税制度。也让银子源源不断进入大唐。”

御史御史李杰,有些疑惑的说道:“陛下,臣愚钝,为什么不直接在江南道开辟一个铸币署,直接在南方熔银铸币呢?”

“这样把银子折腾到京师,再铸币,天下商贾以银币行之,这么折腾一趟。这不是浪费民力吗?”

李隆基看着李杰没有多说话,群臣都看着杰,场面一度十分的安静,李杰比较尴尬的摸了摸脑袋。

他不太清楚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不回答。

其实问题并不难解答,因为李杰的想法非常的朴素,和历史上不懂盐铁李隆基是一样的。

开元盛世后期,天宝初年,历史上李隆基也有这种想法,叫做逋赋。

既然地方的钱粮还要派到地方去,那为何不直接留在地方,到时候写个条子,报备朝廷不就好了吗?

后来在安禄山造反之后,李隆基意识到了为何历朝历代,朝廷为何都将绝大多数的钱粮,收到朝堂来,一少部分放在地方了。

你放在地方,地方抓着钱粮,就要跟你朝堂背道相驰了。

其实就是地税与国税之争。

并没有人愿意在麒麟楼内,给李杰解惑,这不是当着陛下的面儿,说让恶钱驱逐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