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组建忠勇斥侯,是一件好事,优待这些深入敌境的军士,也是一件好事。
却仗着这件事去讨要待遇,万一陛下觉得这是军士们应该尽的义务,不加厚待。
这一件好事,岂不是就变成了皇帝猜忌,军士也得不到优待的坏事?
薛讷当然清楚,如何去折中,但是他不能说。
陈懋也是这样,明明南征辛苦,却是屡次上奏请罪,一句一句闽南刁民,却是处处回护所谓刁民。
姚崇也是这样,不喜欢在李隆基耳边念经。
事儿就这么个事儿,皇帝你自己看着办。
“一个个的,都靠朕自己去悟吗?”李隆基摇了摇头说道。
兴安俯首说道:“这是臣子的恭顺之道。”
或许也是这些军将们的生存之道,李隆基如是想到。
他点头说道:“明日武举学堂开堂之事,是否准备妥当?”
“全都准备妥帖了。”兴安赶忙说道。
军队是军官任免的权力,明定升迁,是皇帝必须要做的事,也只能是皇帝的,谁插手都不可以。
能够施行募兵制,是因为李隆基改均田制为集体屯田制,并颁布了迁民屯田令。不仅保护现有的乡民的田地不被兼并,而且将江南地少人多迁民进入河北、河东、淮南等道,不过在屯营的过程中,李隆基发现几个比较大的惊喜。
因为募兵,被征招是士兵的家属就会机会进入武备军屯,这样士兵的家属就有了生活保障。武备军屯的赋税是三十抽一,相比给地主和寺庙的六成田租是非常少的,大量佃户的青壮都会选择去应征募兵,为自己和家人博得一份安全的住舍和土地。
因为迁民屯田,山匪和流民也大大的减少了,必经能够衣食无忧的生活,谁也不愿意是落草为寇,干一些自己也朝不保夕的事情。
在开元一年户部呈报一次人口,大唐总共四百五十万户,人口大约在五千万左右,这是在户部册的登基的人口基数。
李隆基颁布关中、江南南北两道、剑南道、黔南道迁民北上的诏令,武备屯营会选择河北道、淮南道、就是后世的安徽、河北、河南、山东省再加上现在河套地区进行屯田。
在先天二年的时候派往各州的折冲府副尉就是在各州因地制宜先建立起一个到三个起到示范作用的武备屯营,现在三年过去了,可以大部分武备屯营确实起到示范的作用。
不过李隆基的迁民屯田和武备屯田制,其他的门阀世家很难复制,因为有大唐公的钱柜和各州的农商会。
屯营采用的个体种植、集体管理的屯营制度,屯营内不只种植各种五谷还有桑、麻、六畜及各种果蔬。还有各种工匠,要是有十几个三千人以上的屯营集中一起,就自然的形成一个很大的集镇。
虽然屯营的田地赋税很少,但是形成集镇的交易量确是很大,在潞州时,李隆基为了维护一支1200人全副武装的折冲府,当时需一个府兵武备和三匹战马需要十户农户四十个劳力和十匹牛或者马、五百亩粮田、二百亩麻、一百亩桑、二百亩牧草在风调雨顺情况下,保证自己温饱前提下,才能满足供应一个全甲武备的骑射府兵。
所以潞州李隆基不得不发展多方发展,当时也缺钱,就只能成立商行、从食盐提炼雪花盐换取乡民手中的粮食、丝麻、纺织衣物,开始慢慢起家。
后来屯营种五谷、桑、麻、养殖六畜,养蚕纺织丝绸、布匹、到后来烧制陶器、开矿场、冶炼铁器。成立乡学识字、建设武举府学,李隆基也摸索出一套符合屯营发展的规律。
百姓生活首先保证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建设屯营首先屯田,垦荒造田、烧窑建房、铁制农具、耕田的牛马、不是领着一帮人把东西发下去就可以,这是需要有组织的,有规划的,还要选好依山傍水、后面粮食运输的问题。
但是荒田无人耕,一耕有人争,大唐九十年,许多良田都被豪门士族和乡绅占有。在维持江山社稷稳定的时候,迁民屯田是最好的选择。
既可以减少门阀士族的佃户人口,又可以开发北方经过战乱的大量的荒地,而且北方突厥人和吐蕃人也需要内迁。南北方的人口聚集,同时也产生风俗文化上和手工技术上碰撞和融合,新的屯营出现各自特色的建筑风格。
不过最大的惊喜是,是屯营的乡民各有所长,各种技能的加持,形成各自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情况,大唐的对各国各家的包容和收纳,居民之间思想不是那么保守,所以就形成各种发展不同的屯营经济特色,极大丰富的各种产业。
屯营的管理仍采用账房隶属户部、屯长是县衙吏司任命,武备参事隶属兵部,农商会提供种子、农器具、牲畜和大唐公廨司的钱柜出具钱票和文钱。当然农商会会收购屯营生产的粮食、生丝、棉花、生麻、水果、蔬菜、药材、兽皮、羽毛等屯营产出的物资。
而这些物资为隆兴工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生产出大量的丝绸、棉布、粮食、使得隆兴商贸有着源源不断的商品可以行销各地。
并以此发展陶瓷,当地特色的各种手工品等。所以说,发展乡镇的工坊,对丝绸和棉布的宽度和经纬线制定标准,在北方干燥城市沿著运河和交通便利的城市建立常平仓,
不过经过将近三百年汉朝之后的动乱,虽然大唐建立了九十年,但是长江以北还是人口比较少,所以这些都是以长江以北为主,毕竟大唐北方荒芜的土地实在太多了,才需要司农寺大量的去印刷和宣传这些,为了让读书人进入屯营,屯营教书三年,就能获得举荐得到乡试的资格。
教材自然是李隆基大量印刷的那些书籍,穿越者有着自身的优越性,铅制活字印刷书,很好解决大量书籍印刷的问题,而且李隆基的文房四宝楼,已经成为各地最大的书籍藏书楼。
这里已经成为士子购买文房四宝和阅读书籍的聚集地,当然士子也可以把自己的书写的一些诗词和谏言张贴到四宝楼大厅的两侧的
屯营的监管也是不能忽视的,但是李隆基有着自己的监督方式,那就是农商会每年收购农产品的账目和屯营公廨司钱柜的的账目。当然吏员的农田册的账目,三方账目一比对,基本上就差不了。
数十个屯营组成的军镇,加上大唐时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五谷丰六畜兴旺的屯营经济,进一步形成百业兴旺。武备屯田既为大唐六十多万的常备军保证后勤供应,也为每年募兵提供稳定的的兵源,而且每年都会招募十五万新兵补充,也会有十五万的军士返回,军士有着军饷和军功赏赐的金钱和爵位,他们会安排进入各地的水、陆驿站和屯长、里长、吏员,这样就在最底层就诞生新的一代的阶级,而且武备屯营以集体为主的管理体制,十户联保、百户成队、三百户或者五百户成为屯营,千户有集镇。这些集镇有意识会集中在一些交通要道上,为李隆基的下一步已经奠定第一步基础。
不过现在要快速瓦解后突厥和不给那些投诚过来塞外部落再次成为强大草原部落的机会。
对于河套地区和黄河九曲之地当然也会采用武备制,不过适合农耕当然是武备屯田制,不适合农耕地就施行武备牧场制。
李济坐直了身子忽然开口问道:“陛下,屯田还要用农庄法吗?编民为户,十户一甲,十甲一里,六里一乡,武备参事组织,训练义勇团练吗?”
李隆基眉头紧皱的说道:“不然呢?不设府州县乡里,难道继续羁縻?”
李济赶忙回答道:“臣愚钝,可是这些新复之地的百姓,胡汉杂居,他们可不愿意那么听人使唤。”
“若是训练武备团练,大军稍退,他们立刻反叛,破坏官道驿路,破坏官署、集市、打杀朝廷命官,甚至可能和墨汉部人里应外合!”
“贞观年间设北方的都护府,现如今已经形同虚设。”
李祎也是应和的说道:“既然要经营,农庄法只一成半藁税,是不是太少了些啊。”
吏部从政治稳定的角度,户部从财经事务的角度,提出了他们的反对意见。
而姚崇犹豫了下说道:“设立都护羁縻,并非长久之策,臣以为,设立州府县乡,但是训练武备团练,还是算了,这不等于训练他们跟大唐朝作对吗?”
郭元振想了想说道:“陛下太宗武皇帝亦有此顾虑,设立都司羁縻无法长久,我大唐朝亦有漠北反复之事,突厥受封,今又攻我大明,设立州府县管理,皆为生民,又不成熟。”
兵部从军事安全的角度考虑问题,礼部从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
俞士悦也是叹息的说道:“陛下,法不束民,在大唐十五道,依旧是屡见不鲜,比如江南东道生苗,比如西南各地土司,都是法不通行。”
现在江南东道也就后世湖南湖北等地是造反开玩笑,但是要是因为变革一些门阀士族挑起了生苗造反,那就是千秋罪人,大唐对生苗管理,颇为头疼。
眼下河套地区面临同样的困局,生民。
刑部从以法束民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工部尚书郭守一叹息,唯独没自己什么事,六部之末,实至名归。
李隆基吐了口浊气满是笑容的说道:“大家提的问题,都是一个问题,朕知道你们在担忧什么。”
“这个担忧,其实于姚崇、卢怀慎、郭元振、魏知古等也有。”
李隆基忽然转过头来说道:“工部河道王司首、巡检胡奏巡视黄河,走到哪里了?”
高力士愣了愣,想了想说道:“快到壶口了,若是走得快些,现在到延安府了。”
李隆基点头说道:“朕知道了,让他接着北上,过西受降城,直到河套。”
“王尚书,要与胡奏多沟通,河套测量完毕,有王尚书忙得了。”
王守一呆滞的转过了头,愣愣的说道:“臣领旨。”
王守一是工部尚书、现在河道司首是王尚书的儿子,皇帝的小舅子,六部之末,唯独他没啥反对意见,为何陛下突然提点到了他呢?
朝臣们满是疑惑,为何好端端的提起了河道司和巡检胡奏呢?
因为王守一治理黄河三峡河套有功,由将作监从四品上司首,升任为工部尚书、李隆基在工部新成立河道司,负责大唐河道的治理和管理,并且设立河道巡检衙门,对大唐所有河道进行绘制规划。
李隆基在反复衡量之后,三峡河道治理完毕,婉拒这个小舅子想要回朝奏请,打发去治理黄河了。
李隆基深吸了口气说道:“朕让王司职,前往河套,不是无的放矢,先帝在河套设立三府,朔方、五原、靖虏,以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为府城。”
“由河东道、关中道、河北道迁民移居,由工部大兴水利,再建塞上明珠。”
明珠岂能蒙尘?
李隆基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群臣们的议论纷纷,迁民这么大的事,陛下居然想要一意孤行。
户部尚书魏知古立刻说道:“陛下啊,阴山苦寒,时常受到胡人侵扰,迁民移居,非同小可,此乃乱命,臣不奉诏!”
无论怎么说,现在河套地区,在群臣心中,就是苦寒之地!怎么可以让内地的百姓去塞上受苦呢?
“怎么能是受苦呢!”李隆基一听这话,笑着说道:“魏尚书啊,你知道河套一亩地出产几何吗?”
魏知古眉头一皱说道:“多少?”
李隆基十分确定的说道:“两石,贺兰山下果园成,汉朝时塞北江南就有名,朕可不是胡说,那可是塞外米粮川。”
“京畿地区一亩熟地,不过一亩一石五斗不到,河套地区,则是一亩两石。”
“如若大兴水利,渠沟纵横交错,这个亩产,还可以再涨涨。”
王守一才露出了一丝了然的神情,五部疑问,最后归他工部解决问题!
王守一乐呵呵的看着群臣,工部也能有今天!
李济补充说道:“魏尚书,这里有三受降城屯田田册为证,河淤土,肥又壮,年年亩产三石粮,这里面有这几年在河套地区的田亩亩算地租等。”
李隆基决定一定要在太医院专设雅座,等着突厥那些不服从大唐郡县部落首领到了,一定好好招待一番。
这也不用引经据典了,三受降城直接提供了确凿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