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货币等量

大唐朝从来不是一个抱着祖宗之法得过且过的朝廷,总是在改变,但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儿,人亡政息。

这样变法图存,变法图强,在某些人的话语里,就变成了大唐特别能折腾。

“准。”李隆基点头说道。

这算是李隆基定下的第一条永例。

户部尚书魏知古继续说道:“银币推行已经有半月有余,但是大唐公廨司门前已然是门庭若市,五更开坊之后,就会有人前往排队,兑换新币,虽然银币平厘七钱,但已经当一两在用了。”

“甚至远超一两,甚至有当二两在用,亦有之。”

新的货币政策开始推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银币备受追捧,但是铸币监铸币的产能,显然跟不上兑换的热情。

铸币监的工匠们已经开始三班倒加班加点的干了,但是依旧无法满足需求。

魏知古继续说道:“白银本无用,却因交换价值极高,确实是被大唐制作和承认的法定货币,被人做钱用之,陛下花色印文精美、足量足重,防伪轻松简单,臣以为,这也是眼下银币被追捧的理由。”

“既然交换价值极高,我们为何不可以降低其银重呢?”

“臣愚钝。”

魏知古很奇怪,陛下的银币其实还可以减一点银料,这样朝廷和太仓岂不是火耗赚的更多?

但是陛下却始终让兵仗局的银币卡在七成的量上,还专门让外廷的户部、工部、都察院共同监督万两银秤。

每一枚都要过称,重了必然是锡多了,轻了必然是铜多了,每一枚称重不足的银币,都被回炉重造了,这极大的影响了铸币的效率。

这是魏知古不理解的地方。

这就是历朝历代,从交子、钱引、至正宝钞、大明宝钞,被玩坏掉的原因,一旦发行,就想着超发,就想着降低银的比例,多赚点火耗。

李隆基摇头说道:“火耗三成已是极高了!贪,乃万恶之始。”

“减少铸币之中的银,就没法吹响了,那咱大唐御制银币,制的到底是真钱,还是假钱?”

“即便是可以解决,那御制银币,乃是大唐法币,国家长远之策,岂可贪图眼下之利?”

“小了,格局小了。”

这是个技术问题,不是利润问题,银的比例再往下,吹不响的银币,还怎么防伪呢?

防伪,也是交换价值的一部分。

郑思忠在自己家里折腾来折腾去,捣鼓不出来,不就是如此原因吗?

魏知古想了想,也应是如此,若是想获利,其实应该是多搞一点金银铜锡来,这不是获利更多吗?

“臣谨遵圣诲。”魏知古赶忙说道。

他是户部尚书,自然希望太仓里的银币越来越多,大唐的银币越来越多,他似乎犯了一个历史惯性的错误。

郭元振俯首说道:“陛下,勋臣外戚、诸多王侯也多有问询,这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开个档口,专门兑换银币?这公廨司一日就放那么一点币,根本不够用。”

大唐没有设宗人府,郡王勋贵的犯事都是交由大理寺进行审问,虽然门阀士族的大宗族长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威,但是要是想在朝堂上和皇帝叫板,还是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脑袋的份量够不够。

大唐的天只能有一片,那就是陛下。

李隆基根本不会允许自己的头上还有个李氏宗族大宗正,整日里对自己吆五喝六。

所以大唐的大宗正和别朝不同,大唐的大宗正就是皇帝本身,宗室所有事物,皆由陛下一言而决。

在大唐当皇帝就是如此,大权独揽。

李隆基知道这还是产量问题,他摇头说道:“铸币监用了六个月时间把太仓和户部里的银器都给铸币监,才有了长安的两百万的银币交易货币。”

大唐公廨司的总管李诚德说道“陛下,大唐公廨司在长安共有两个钱柜,现在共收银五十四万两,熔炼雪花银五十二万六千两。已送往太仓进行复核,兑换银币五十二万六千块,不过这几日银币在大宗货品交易中使用方便,昨日一天就有近三十万白银兑换量。”

李隆基知道,铸币监这几天还有两万多勋章需要压铸,每一个后面还刻有唯一编号,既然要授勋章,就要准备一些。和功勋对应的有勋章荣誉的奖励,物质上也会有相对应的奖励。

“郭相,公廨司收到的白银杂色较多,需要称重估价才能确定兑换的银币,杂色银铸币监经过熔炼称重,再进行铸币。”大唐公廨司的总管李诚德起身说道:“铸币监有十个百斤的熔炉,能满足铸币的要求,只是现在对杂色银熔炼雪花银的损耗上人手不够。”

李总管说的是事实,能够白银折价兑换的大师傅实在缺少,这需要一定时间经验积累,华夏自秦汉开始到唐朝有六百多年和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

“最近铸的银币全都给了太仓,由太仓再次称重复核后出库给公廨司。

“陛下,两百万块的银币,现在看来远远不能满足商贸的需要。”

李隆基没有接李总管的话,而是说道:“大唐白江口之战后,倭国俯首称臣,接受我大唐册封已有三代倭王,倭国每年派遣武后册封国号日本,然今日本竟然称定都奈良,自称元明天皇,并拒绝大唐册封。”

“陛下,倭王如此就是居心叵测,贼心不死!”郭元振首先发言。

别的人不知道,姚崇、郭元振等几位进入紫宸殿的阁老是知道的,陛下对他们说过倭国有座很大的山一样的银矿,而且倭国多火山,所以硫磺矿在也不少。

这两样矿对现在的大唐都是急需的,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前先制造舆论。

姚崇和卢怀慎是比较反对国家征战的,听见郭元振这么说,再看看陛下,并没显示多大的怒气。

李隆基看看四周众臣,说道:“宵小倭奴,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必卑伏。”

“朕决定让裴玄清兼礼部侍郎,出使倭国,东海水师派六艘舰船护送,前往倭国。”

“代表大唐去问问这个自称元明天皇,何胆称皇?”

李隆基说的很平静,也没有愤怒的表情,给众臣的印象就是不屑一顾,不想搭理,派个使节过去问问。

可是郭元振却清楚的很,裴玄清是原是扬州水师游击将军,祖父曾是大唐参加过白江口之战的忠勇都尉。

高廉经营大小流求岛,人员都是裴玄清的水师在运输,开元一年陛下下令建立四大海洋都督府,裴玄清就是东海都督府大将军,驻扎登州(今青岛),拥有2万水军将士,各种舰船八十艘。

其中五千料以上六帆舰船就有二十艘。让水师大将军作为大使出使倭国,大使出使乘坐是和当年杨广下江南一样的大船,船高二十余米,长80米,宽15米。上还有三层楼,可乘坐800余人,还有水师艘舰船护送,能渡海舰船有六十长,高十五米,宽12米,驻兵300人。

之所以等候半年,就是为了给每船配备火箭和火弩,等待时间长了一些。

这贰仟余人几乎是全副武装,还有那大腿粗火箭,以及碗口大火炮。郭元振这要是说出来,谁都不会相信这是使团。

“小小倭国,竟敢自称天皇,我大唐陛下乃是天子,这不是找打吗?”

“现在只是派遣使者去训斥一顿,就这样了了”有人在下面小声议论。

盐铁会议突然讨论起倭国的事情,并且迅速的决定。众人也一时没想明白,既然陛下做了决定,众臣附议。

随后李隆基又说道:“大唐银币和开元通宝作为朝堂的钱币,也是大唐朝廷指定的法定的商品交易货币。”

“货币本身具有稀有的属性,但是要保证货币交易的价值,就必须保证与其对等的人们生活必需品来体现其交易价值。”

“所以货币的价值如何确定来确保其交易价值。”

“那就是大唐户部必须建立直接隶属户部的常平仓,常平仓必须储备与其货币发行相匹配的百姓生活必需品。”

“粮食”魏知古说道。

“不只是粮食、还有食盐、胡椒等。”姚崇说道。

有些人一时还反应不过来,货币和常平仓的贮备的粮食有什么关系?

“陛下,臣愚昧,还请陛下明示”户部仓部司司丞王宗镕起身问到,毕竟自己身为仓部司司丞,掌大唐库储,禄粮,仓储之事。

李隆基说道:“举例来说:长安现在一石粟米价值四十文,那么一块银币就以购买25石粟米,这就是朝廷赋予银币的交易价值。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可以用一块银币去大唐的仓储库去购买25石粮食。

“但是有时候,会发生旱灾、水涝等各种情况,那么就会出现一枚银币可能购买不到25石粟米,也许可能只能购买十几石粟米。同理,当粮食获得大丰收的时候,朝廷发行的银币也没增加,那么就会出现现在长安一块银币能够购买一两二钱的粟米,也就是一块银币购买30石的粟米。”

“货币购买的粟米的变化,其实就是国家货币信用的在变化。”

李隆基说到这里就问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没有诚信,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做业务没有诚信,就不会兴盛;国家没有诚信,就会衰败。

李隆基点名道:“姚相,来说说如果朝廷失去了诚信会如何?”

姚崇起身说道:“陛下,诚信是做人之本,可以让我们受益一生;诚信是立业之基,是国家长足发展的基石;诚信是治国之道,是抚民安邦的长久大计。”

“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依赖于诚信。国家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失去民众的信任,导致衰败。诚信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李隆基说道:“银币和开元通宝作为国家的法定的货币,而且购买价值却不停的变化,就是朝廷货币诚信变化。”

“所以保证货币的诚信,也是为了保证大唐朝廷的诚信。货币就需要等量锚定一些货品作为等量的价值。”

“这就是大唐铸造多少银币和多少开元通宝,户部的仓储就必须相对应储存等量的货品。”

“举例说明:长安一块银币能够购买25石粟米,长安铸造200万银币,那么户部的仓储就储藏五千万石粟米。”

“这样,当长安的粟米出现短缺的时候,朝廷就出售粟米回收银币,保持粟米的价格一直维持在25石一块银币左右。”

“同理,当长安的粟米丰收过多,粟米价格下跌,那朝廷就要用银币等价收购粟米,维持市场上25石一块银币价格不再变动。”

“听到这里,各位可明白!”李隆基说道。

“陛下,举例说明,简洁意赅,臣明白了。”户部仓部司司丞王宗镕起身说道,各位大臣也行礼说道“明白了。”

李隆基说道:“那么,朕想问问王司丞,大唐户部的仓储现在有多少米粮。”

王司丞起身行礼道:“陛下,今岁夏税已征收完毕,各道州县仓储米粮截止上月登基入库为八千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