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细说“三受降城”

盐铁议事结束后,李隆基留下姚崇、郭元振、卢怀慎、李祎等人。

郭元振首先介绍目前墨啜可汗的目前状况。

“陛下,大唐任命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在黄河以北连续筑三座受降城池,这三座城池首尾相连,阻断了默啜可汗的南征之路,并且在牛头朝那山北面设置烽候1800所。

阻断了东突厥南侵,默啜可汗只能向西域扩张从此,后突厥不能越过此山,南下放牧,这样还有好处,一是朔方地区不再遭受突厥劫掠,二是唐朝因此减少镇守的兵士数万人。

今岁春季二月,默啜派遣儿子同俄特勤、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等,进攻北庭都护府,当时任职都护的是郭虔瓘,他出生太原郭氏,后来的郭子仪就是其族人,他还曾护卫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这次东突厥攻打北庭都护府的行动被郭虔瓘打败。

默啜儿子被活捉之后,很快就被杀死,而默啜妹夫知道侄子被杀后,他妹夫害怕回去被杀,于是和妻子一起投降了大唐,被封为燕山郡王,授左卫员外大将军。

他们的投降行为,为东突厥其他部落陆续投降唐朝,开了先例。

九月,葛逻禄等部首领到达凉州降唐。

十月初,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禄屋等,也到达至北庭都护府归降。

月底默啜女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与跌都督思太,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鹘屈颉斤、苾悉颉力,高丽大酋高拱毅”等率领1万余帐,脱离后突厥,到达边境归附唐朝,其中高文简被封为辽西郡王,其余首领封郡公。

“目前,根据北庭和东受降城的消息,入秋后墨啜可汗不敢与大唐作对,准备对靠近焉支山附近的九姓铁勒进行劫掠,九姓首领思结都督磨散已经向大唐提交降书,愿意归附大唐。”

姚崇听到后起身说道:“大唐正要开发河套区域,草原各部落心思反复,可迁归降各部落部分牧民进入河套和迁入河套的大唐黎民进行混居。”

李隆基听后,让高力士拿出王守一的信,说道:“王将作在河套给贤妃的信。”

姚崇行礼说道:“陛下,这是皇妃的家信。”

李隆基笑道:“天家无私,贤妃把信给了朕,就是有些事是一些河套的趣事,大家一起听听。”

李隆基看着高力士说道:“把里面红笔画出来的给大家读读。”

高力士打开信件高声读到:“河东道湟源总兵郭知运谈到,大唐应在贺兰山东土地肥美,溪河纵横,林草茂密,是牧马农耕天选之地。现有居民十万左右,地广人稀,兴修水水渠,可开垦农田五千万顷,可安置三十万人。”

李隆基知道心中说到地方就是后世宁夏地区,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因地处黄河上游,又属于黄土高原的区域,西北方的贺兰山挡住寒风冷气,贺兰山上的流水和黄河比较清澈的河水让这里气候温和,水草肥美,还有贺兰山丰富的林木资源。

姚崇说道:“陛下,这里是皇族先祖之地,一直是皇家牧马场所在。”

因为都传大唐李氏有鲜卑人血统,鲜卑人的发源地就是黄河湟源区域,就是贺兰山黄河前套地区,“天下黄河富河套,说的就是黄河前套。”

李隆基听到后,沉思一会到:“天子无私,怎忍心让台下黎民挨饿,而放着如此富庶之地占为私有。”

“在此处建设武备屯田,把还有俘虏的吐蕃降卒押送到此处劳作,五年内逐步民入住,让郭知运兼陇右道行军司马,对黄河九曲之地吐蕃各部游击作战。”

郭元振看看眼前皇上,第一次听说,大唐皇帝下令军队把抢夺人口和牲畜,当做游击作战来下令的。不过有战事,那么军机省就有事情忙。

郭元振行礼道:“臣,领命,必不负皇恩!”

李隆基让高力士继续,高力士翻看下一卷说道:“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修筑的三受降城及其在牛头朝那山设置的一千八百所烽堠,将大唐的军事防御堡垒修筑到黄河外围、突厥腹地,在抵御后突厥的进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受降城修筑之后,唐朝陆续在黄河外围突厥腹地修筑了一些军事设施,它们连同以前修筑的边防设施,一起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成为唐王朝防备后突厥南下的第一道防线。”

然西受降城北有阴山天然屏障,南有鄂尔多斯高原,西有乌兰布草原和沙漠戈壁,是负山阻河之地,原是秦之五原郡,蒙恬率30万兵驻于河套暴师于此十余年远离中原30万人的吃饭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于是,屯田于河套“迁北河榆中三万家,佃与移民。”然而,秦祚短暂,第一批10万移民,没有来得及开渠灌田,就遇到借秦亡而大举犯边的匈奴,10万百姓逃回中原。

后在汉武帝年间数次移民60万到河套屯田,修建水利工程,引河水进行垦殖,据《水经注》载:“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经沃野故城南。”

西汉尝到了开渠、垦荒的甜头,于是在此后与匈奴的战争中,每取一地,即设郡置县,紧接着兴修水利、移民屯垦,河套灌区一时间耕牛遍地、人口众多。王莽后,河套又陷于兵荒马乱,迁入此地的百姓为躲战乱,纷纷弃田逃回中原,河套的农耕文明中断。

后来就是经历南北朝和隋时期,河套总是在农耕和游牧之间反复。

大唐太宗和高宗时期,都进入河套平原,就大力发展定居农业屯田,并通渠灌溉,并且规定把每年收获所得,按比例分给屯田人,因此大得民心,这也是大唐均田制开始最早的地方。

后来武周时期,北方突厥墨啜可汗数次归降反叛,此地成为大唐和突厥必争之地,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水利开发成就卓越,凿通河渠数十条,灌溉良田上万亩,现在后来修建浇灌农田的水渠破坏严重。”

李隆基在舆图上点了一下三座受降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是唐廷在河套北岸建立的三座军事堡垒,它们的地理位置分别在河套的西部、中部和东部。

这三座受降城成为了唐军深入草原的三颗钉子,它们的存在使得唐军能够更好地控制草原地区,抵御北方的侵略。同时,这三座受降城也是大唐经略草原的桥头堡和控扼大漠的撒手锏,对于保护大唐的领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受降城是大唐帝国在面对北方后突厥汗国威胁时的重要策略。它们的存在,使得大唐能够更好地控制北方,保护了大唐的领土安全。

西受降城,位于后世内蒙古石兰计狼山山口南,黄河北岸渡口,是三受降城中最重要的军事要塞。

中受降城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内,距离东、西受降城各400里,曾是安北都护府的治所,也是大唐统御漠北的中枢。东受降城,古时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为单于都护府之中心,亦是大唐掌握漠南之要地。

三城中,西受降城有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中受降城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东受降城管兵七千人,马千七百匹。三座受降城共有战马五千四百匹,总驻军达到两万,几乎是朔方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西、中、东三座受降城,犹如品字形的阵势,相互照应,构成了强大的防御体系。

唐朝军队并不是消极防御,而是以三座受降城,一千八百所烽候、作为主动打退来犯之敌的要塞。

韩国公张仁愿将三受降城的作用称为“据河山翫其动静,纳行旅归之袵席,凭墉而望,匹马单兵不匿形影,虏由是械手足而刳腹心,朝廷无草窃之虞天下减征役之半矣“。

李隆基明白后突厥是一个游牧政权,也是个奴隶制政权。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战争掠夺的本质。

游牧经济是一种单一性的经济结构。放牧是后突厥国的基础,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所以他们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很强,特别需要通过交换去换取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资。

而作为农耕大国的唐朝,对后突厥出产的动物及制品的需求其实并不特别大,这就造成后突厥和唐朝双方贸易上的一种不平衡。正常的贸易渠道无法满足后突厥人民的需要,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武力抢掠的方式去尽可能的获得物资。

三受降城的防御体系让后突厥从此失去了在唐朝朔方地区抢掠的可能,在北部连续形成了一条连贯的防御体系,有效的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断绝了突厥人的财富和物资来源,“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突厥自此无法得到中原的米、粮、盐、铁、布匹、麻衣等任何生活用品,一度让突厥牧民只能用皮子包裹水煮熟食物。

突厥南下的通道被封锁,逼迫默啜可汗不得不将发展的目标转到其他方向。从默啜可汗后期开始,突劂人主要入侵的方向是突骑施国、昭武九姓国家和大食等西域国家。

在原历史上即使后来大唐国势衰退,但凭借这三座坚城,依旧能够牢牢控制住大漠南北的草原势力,使草原200年无法进入中原。

应该说“三受降城”防御体系建设: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三受降城作为边防重镇,连同周围的其他防御设施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有效地遏制了突厥、回鹘等北方游牧民族兴兵南下。同时也是切断灵、盐地区内附少数民族与后突厥汗国相连接的封锁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郭元振在一旁用手指着舆图说道:“从长安到达灵州,然后由灵州向北渡河至灵武县,沿黄河西北岸向西南行,凡一百八十余里至丰安军。沿河继续行走,可达新泉军。沿洛水北行至伏陆县(今甘泉县)。

此处分为两条路:一是从伏陆东北行到延州治所肤施县(今延安市),继而沿清水(去斤水)西北行,过金明县、罢交县到塞门镇,又经芦子关东北至夏州宁朔县,继而到夏州治所朔方县。二是从伏陆县北循洛水而上至延州金城县,继续西北行,经栲栳城(今保安),北八十里至长城岭,又北不远至百井戍。

又北八十里至长泽县,又东北一百二十里至夏州治所朔方县。此道为赫连勃勃所开,俗称圣人道,是一条捷径。

长安京军往此运兵则需要这些道路支撑,而且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多是由这些道路进入。”

郭元振话锋一转,说道:“开发河套必然是十分重要,大唐修筑了三座受降城,突厥南下的通道被封锁,逼迫默啜可汗不得不将发展的目标转到其他方向。默啜可汗开始改变入侵的方向,向突骑施国、昭武九姓铁勒和西域国家。

“陛下,臣的提议,派遣使者联合西域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部族,任命阿史那献为定边道大总管,联合起来,共拒默啜。”

李隆基看着郭元振笑道:“不愧是经略西北的行军大总管,此策甚好,准了!”

姚崇和卢怀慎对视一下,稍微离郭元振远一点。对于有着道德制高点的两位来说这是一条很恶毒计策。

阿史那献的家族几乎是被墨啜可汗给灭了族,让阿史那献为定边道大总管,就是带着归附大唐铁勒部、阿古太、乞颜部等部族组成的士兵,还有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部族那可是尚未开化的野蛮部族。

这是冲着犁庭扫穴、灭其宗族的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