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自太宗开始就不设尚书省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是身为尚书令政变逼宫成功的,所以尚书令职位其实一直是皇帝兼任着,尚书省直接监察和管理六部,李隆基当然要兼任尚书令。那么执政权就在自己的手中。
推动变法不是那么容易的,商鞅变法没有秦孝公和一帮青壮改革派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可是要是在深入的了解一下,正是上扬的变法,首先对秦朝的百姓有利,商鞅奖励耕种和军功进爵制提升底层百姓改变阶级的途径,也就是商鞅是改变大多数底层民众奴隶的身份,并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阶级跃迁通道。
可是在李隆基看来,孔孟的人性本善,和荀子韩非子人性本恶,都是不那么准确的李隆基看来人性本利,当然这里利益不只是金银珠宝、房子、屋子、票等物质性东西,还有儒家所谓忠孝仁义等名声。
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作为帝王要做的是把国家利益和每个人利益要深深的绑定在一起。
李隆基现在所做一切就是先用利益打败利益,武备屯田制为了防止地方县衙和乡里衙役顺势打车收费,出现寿王府张韵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一开始武备屯营就规定每亩地最多不许超过二斗粮,二斗粮当地折钱免三分,这价格还是各县户吏报给州府,刺史平均核定取中间数。
当然这监管是有的,这是要在县衙和乡里通告的,政通司有风闻言事职权,这一个是直属门下省的,还有和御史令官的工作是监管,一个是直属皇帝的。
武备屯营田亩的所有权是军部,收税的权利是地方的州府,原来的折冲府现在是武备府,每年冬季是要参加一月的军演的。
有人可能说低田赋税,会造成朝廷收入的较少,可别忘了,盐铁是百姓生活必不可少必需品,而且还有收购粮食的户部常平仓,隆兴商行的农商会、各地粮商也都会收购农户手上粮食、生丝、生麻等农产品还有鸡、鸭、羊、猪等牲畜,大唐是禁止宰杀耕牛和马匹的,这点李隆基还是坚持的。
大唐的运河漕运司的成立,就让户部在全国建立的三百多个常平仓,还有其中的二百多个转运仓都建在沿着长江河流运河的附近,这样物资转运是会十分方便。
大唐的新铸造的开元通宝,会更薄一些,铜锡铁混合熔炼,经过多次铸压成一毫米多以一点铜合金板材,经过重压滚轮铸压方式,开元通宝形制没有变,外圆内四方孔,只是花纹和字迹更加清晰,正面是开元通宝四个字,背面是两边是稻穗图案,下面刻着黄历纪年的年号。
做到这种程度,仿造依然不易,就算能伪造出来,成本很可能超过本身的价值。
新的开元通宝通过购买百姓五谷的粮食、生丝、生麻、棉花等进入百姓的手里。
百姓上缴田租折钱免三分,盐铁专卖,新的税法会让大唐的商业重新焕发出繁荣。
盛源通钱坊也开在在一些比较经济繁华的城市里,银币、粮食、文钱、商路运输也预示着李隆基正在逐步的开始掌握了大唐财经的脉搏。
有了印刷术的显著提高,李隆基一切经过四省商定过的律法和朝政,只要能公开的,都会大量的印刷朝廷邸报,让各地府衙张贴到各地集市显眼处。
在这个时代,报纸是控制社会舆论最好的方式,而且是朝廷的发行报纸,汉唐时期是有发往各地的朝廷抵报的,李隆基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今天张贴的朝廷邸报有所不同,雕版铅印的抵报写的是
开元二年秋,滕子英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登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名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还有策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
穷者,谁不想达,达者,更畏惧穷。
为求发达,穷人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农耕其田,工利其器,商务其业,学读其书,人人独善其身,可是除了那些少数的书,生可以考取功名,其他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中,是他们不努力吗?是他们不上进吗?非也,皆因如今的达者,不愿意,也不允许。把发达的机会赐与穷人,更不愿意与他们分享锦衣玉食,他们视穷为一种羞耻,也更因为他们曾经目睹诸多的显贵之人,在尔虞我诈中失败沦为穷人,于是更加惧怕贫穷。因此他们不遗余力的压榨穷人,聚敛财富,以求将这种发达保持永久。
福荫子孙,在他们眼中,所谓的天下,不过是他们鼻子尖上,那一点点的金钱和地位。
所谓上行而下效,穷者见达者,做成如此不光彩的榜样。为求发达,只能另辟蹊径。农弃其耕田而不做,或进城流浪,或落草为寇。工弃其后器而不用,或聚赌成瘾,或狂饮作乐。商弃其贸易而不做,或巴结权贵,或放贷渔利。学弃功课而不专,或投机取巧,或攀龙附龙。尽管有些人还再口口声声地说圣贤道德,不过修炼成了一个伪君子而已。
其实,圣人古训本来无错,只是我们今人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一下。穷时,我们心忧天下了吗?而达的达者,是否应该修缮自心,诚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
李隆基要重新收集诸子百家的书籍,并召集各派明士齐聚洛阳,再次进行辨法,要取各家所长,这就需要抛砖引玉,这两篇抵报就是李隆基故意以百家投递为名,刊登在朝廷的抵报上,让天下学子进行辩论。
这时靖安司的萧炎炜,穿着一身胸前印染解豸图案红色官服站在大殿门外,殿外的值班的宦官赶紧上前说道:“萧统领,陛下说不必通报,直接跟咱家进殿。”
萧炎炜进殿,看见李隆基坐在书案后,正在翻看奏折。躬身前倾行稽首道:“叩见陛下,圣上万福金安!”
“萧统领,一路辛苦,快快起来!”李隆基说道,看到了胸前獬豸图案。
这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所以刑部和大理寺多用獬豸作为图案,为了警示靖安司不可依靠皇权胡作非为,所以就把獬豸图案印染在靖安司的官袍上,
獬豸额头上长有一角。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用角将犯死罪的人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因此,能辨别是非、判断善恶的獬豸成为公正的象征。
这个神话故事体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公平、正义的美好向往。
“朕看了你的快马奏报,此去寿州做得不错,可记功一次。”李隆基说道:“能详细说说具体的情况吗?”
其实也很简单,寿王喜好画画,张韵投其所好,张韵本是朝堂派往王府监管各地王爷不可从事违反律法的事情。
可张韵却对寿王巧舌如簧,投其所好,寿王的封地千户黎民成为张韵借着王爷的名声进行欺压盘剥,再以高息本钱,逼迫农户成为佃户或者奴仆。
当然这些少不了当地的官员乡绅的配合,还有雇佣一批地痞。
只不过李隆基登基废除租庸调,废除官职田,废除“公廨本金”的高息,让张韵失去盘剥根基,又怕东窗事发,就提前给皇帝上了告状王爷罪行的折子,却没想到把自己给关进去。
李隆基笑道:“这厮也是脑子进水了,去了寿王府当了五年的长史,现在却想起告发王府罪行,这明显的是此地无垠三百两。”
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附会。
侍奉君上,应该用真诚,而不是谎言,以诚相待,则无间隙,哪怕是有所忤逆,也不要欺瞒陛下。哪怕是有小的过错,但是不能做出有损大节的错误,这就是忠诚,也是智慧。”此所谓: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
李隆基提笔写下:
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骄上欺下,岂可长久?”
“故求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如果彼此有了裂痕,就明明白白的说清楚,谗言不可进,那就没有利用的机会了。”御下之道总结了许久,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光明磊落方为正道,圣心难度,猜来猜去,凭白消耗彼此的信任,最后落得个君不君,臣不臣的凄惨场面。“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辨善恶,明赏罚此为二。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性,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人构我,我亦构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客为主,后发制人。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没有人可以什么都懂,这天下,终究是天下人的天下,需要天下人为之而奋斗。
“尚奢、竞奢、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这些不正之风,不是从士林之中兴起,然后蔓延开来?”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诸子百家们构建了一个理想国,幻想了一个大同的世界,为了那个不存在的大同世界,他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逻辑。可是这种秩序,这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价值观和万民同欲的共识,不就是这样,被一步步的破坏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