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说道:“我看这样,让张嘉贞出使新罗交接敕瑜后就直接前往倭国。”
张嘉贞是个暴脾气、粗野作风、刚愎自用,还是大唐有名的“混不吝”。
李隆基派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作为出访使姚崇和卢怀慎都很惊讶,对于用官李隆基算是有心得,就是查看他的所有履历,为官做事总是有迹可寻,以事论功绩,才是考课首选,也是笙选官员主要依据。
张嘉贞是典型的寒族出身,在唐朝豪门政治的时代,他这种人只能拼实力。19岁那年,张嘉贞参加科举中“明经科”,并被授予平乡县尉之职,踏上了仕宦生涯。
科举出身的人19岁就能走上仕途,属于“早起的鸟儿”,但他这只鸟却没能吃上“虫”,而是吃了“瘪”。
原来张嘉贞欢实大劲了,在办案过程中将自己牵涉进去,因此被罢免了。
虽说古代官员起起落落很正常,被罢免如同休假似的,玩腻了再复出。但对张嘉贞却不一样,一者他不是豪门子弟,没有荫功入仕的资格,二者他没有资历,缺少同僚的举荐。因此,他的这个“假期”有点长,整整十七年。
教训啊,人在年轻的时候历练最重要,只要在职场环境里滚爬,至少混几分面熟,窝在家里就废啦!
一晃36岁了,眼看就直奔“废柴科”去了。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张嘉贞的命运。
长安二年(702年),侍御史张循宪以采访使身份出巡河东。采访使是朝廷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主要工作是检查刑狱、考核官员。
由于时间有限,对当地的情况又不太熟悉,张循宪有点抓瞎,当地官员给他提供的助手又是个生瓜蛋子,一问三不知,只能当个跟屁虫。
回到驿馆,面对千头万绪张循宪直抓狂,忍不住跟驿吏抱怨:“你们河东就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人吗?”
张循宪随口一句牢骚话,却逗乐了驿吏:“谁说咱河东没人才?你找张嘉贞啊。”
驿吏怎么会认识张嘉贞?其实不光驿吏认识他,河东地区很多人都认识他,用这么一句话说吧,那时候虽然没有网络,但张嘉贞却已经是当地的一名小网红。
经驿吏介绍,张循宪在脑子里勾勒出了一副张嘉贞的形象。
张嘉贞自从被免职回乡后,几乎混成了乞丐。没办法,家里底子薄,没了俸禄,就靠几亩薄田度日。
可张嘉贞根本不是种田的料,整天摆臭架子,一副拯救天下苍生的救世主模样,那架势,太守都不入他的法眼。
有人劝他,咱河东豪族多,以你的才学,跟他们多走动走动,再跟官府勾兑勾兑,谋个一官半职易如反掌,摆哪门子的谱呢?
可张嘉贞不以为然,那些个豪门子弟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太守肚里的那点稻草掏出来我都嫌腥。
就这样,张嘉贞地荒了,人缘臭了,名气却大得吓人。
张循宪来了兴趣,决定对张嘉贞来一次“话疗”。没想到张嘉贞一开口,张循宪就被“疗”得热血喷张:大才啊,河东真是藏龙卧虎呐!
面对堆积如山的文案,张嘉贞侃侃而谈,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背后暗藏的玄机、解决的思路方案,三言两语说得清清楚楚。
张循宪回到长安就立刻向武则天面奏:陛下,臣在河东觅得一宝,臣愿意将自己的官职让给他,只请求陛下不要错过了此人。
武则天笑了:朕的仓库里有的是官帽子,还缺你这一顶?让他来,朕要亲自见一见。
那一年武则天78岁了,头发白了,面皮松了,估计有点小自卑,于是躲在帘子后面跟张嘉贞对话。
张嘉贞长得高大英俊,傲然挺立显得英气逼人,一张嘴声如洪钟,内容条理清晰,见解独特,一下子就征服了女皇。
武则天当即决定启用张嘉贞,就在她考虑授予什么职位时,张嘉贞却“节外生枝”:
“臣是乡野之人,从未见识过朝廷威仪,今天得到陛下赏识,才有幸来到大殿。但臣与陛下相隔咫尺,却仿佛隔着云雾,无缘瞻仰陛下圣容,这不符合君臣之道。”
武则天大笑,这个小伙子蛮有意思的嘛,一点不怯场,说得还挺让人舒服的,不满足他的要求都不好意。
于是她下令撤掉珠帘,二人继续“面聊”。
请注意,张嘉贞请武则天撤掉帘子不光是想见一见女皇长啥样,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交流,听觉与视觉的效果相差太大了。
假如只听其音不见其人,武则天对他的印象不会太深,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前功尽弃。所以,与其说张嘉贞想瞻仰圣容,莫不如说他想将自己的形象刻在对方的脑子里。
这个小花招,其实是套路。
果然,武则天当即拍板,赏了他一顶八品监察御史的帽子。官职虽然不算高,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监察御史很容易升职。
十七年的“卧龙”终于再次腾飞了,接下来的十余年,张嘉贞扶摇直上,做到了从三品的秦州都督、并州长史。
不用商量了,使臣现在就出发,东海出倭国舰队新的军机械安装完毕,立即启程前往倭国。
李隆基返回兴庆宫,在兴庆殿里接见返回长安的信使。
“隆兴商会,富盛粮米行左掌事姬明川叩见陛下,万福金安!”起来吧。
姬明川的虽然沐浴过,但脸上还有被打伤痕,作为商人是要行跪礼,唐朝跪礼,是单膝下跪,上身是挺直的,面是看向皇帝的。
“来人赐座,起来回话!”
“陛下英明神武,陛下为大唐黎民做主!”
姬明川说完,仍然跪地不起。
高力士在一旁说道:“大胆”然后上前一步小声道:“你能最短时间抵达京城,并到达御前,这事难道皇帝不会给你做主。”
姬明川双手扶地,痛苦的说道:“陛下,自倭国返回,再到长安已经一月有余,家中阿耶不知生死如何?草民心中难受。”
高力士为难的看向李隆基。“好了,朕已经下旨出使倭国,朝廷定不会让大唐的子民在外受任何委屈。
“你把事情说清楚说给朕听。”
姬明川虽然紧张,但口才极好,一会就把事情说得明白,其实商队也就丢了几袋稻米,不到四斗,镖师一路追去虽然天黑,但也能看清偷盗身穿僧袍,有十几个。
镖师原本是能追上的,可是到了东大寺附近,突然出来一群乞丐,挡住去路。
这种事在倭国经常发生,因为倭国底层非常贫困,经常偷盗大唐商队的粮食,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第二天倭国官府就说商队有人火烧东大寺,姬明川的阿耶认为这是昨天东大寺僧人募捐不成,成心陷害。
双方起口角,后面的事情就发生了。
姬明川也解释道,倭国相当于天皇与诸侯共天下,整个倭国共有68个诸侯王,倭国底层几乎可以说就是诸侯王的奴隶,一切东西包括生死都可以被奴隶主任意处置的。
这几年倭国在元明天皇领导下全面学习大唐,只是形式上实施,但是地方上诸侯并不一定愿意实施,但是和大唐通商需要天皇手里与大唐通商的勘合文书,因为倭国需要大唐的稻米、丝绸、漆器、瓷器、茶叶,但是倭国多以木材、麻布、甚至女人作为交易。
以崇奉天皇为宗旨的神道是日本最大的宗教,按照神道的教义,天皇不仅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而且是“神子”,是人形的神,因此也是国家祭祀的首领——神主,所以,日本的政治体系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过去自称是天孙家族的祭司长,现在披上黄袍,也便成了天皇,各氏族的领袖充任了政府官员。
姬明川最后说道:“倭国元明天皇阿陪一直希望和大唐友好,可能不会为难大唐的商人,但是这位女天皇已经五十多岁,而文武天皇之子还不足十二岁。”
“倭国主要是靠藤原田麻吕、荣睿、吉备真备几位大臣辅佐。”
“荣睿、吉备真备都曾是遣唐使,对唐朝比较友好。而藤原田麻吕是靠对外的商贸和财务支持六角家也就是加贺忍者,同时也获得甲贺五十三家的的大和守山中士郎支持,有了倭国大国公的地位。”
李隆基和姬明川的谈话好久,之后一个人站在那里久久不动,一直望向东方。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个巴掌一样大的半岛中,神奇的挤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这三个国家。其中以高句丽的实力最强,国土占据了朝鲜半岛的北方,而百济、新罗则龟缩在半岛南方,平分秋色。
在这鼎立局面中高句丽勾结百济一起入侵新罗,光是一个百济,新罗都难以对付,更别说这两哥们狼狈为奸入侵新罗了,于是没有办法的新罗只能向当时的大唐求援。在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一直视北方的高句丽为心腹大患。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隋炀帝于是三次发兵远征高句丽,但是无一成功,这三大征的失败也是隋朝灭亡的导火索。在贞观时期,李世民也大举北伐,尽管揍得高句丽满地找牙,但是始终没有消灭。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以高句丽的体量,隔断时间就痊愈了,这也让唐朝很是烦恼,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在受到了新罗的求救信之后,唐高宗意识到除掉这个心腹大患的机会来了,于是当即于新罗结盟,出兵高句丽。
在经历了几场艰苦卓绝的大战之后,唐初名将苏定芳在公元660年,终于攻入百济都城,百济这个跳梁小丑终于被灭了。由此唐军士气大振,大将李存勣稳扎稳打两年后,终于把这建国两百多年的高句丽给彻底消灭。中原王朝终于失去了北方威胁,唐皇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不过此战虽然连灭两国,但是留下了新罗。在没有了高句丽、百济的朝鲜半岛北方出现的权力真空迅速被新罗给补上,在获得了部分领土领土之后,新罗开始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他们认为唐军是异邦人,打完仗了就该回家,可是他们不曾想过,这些都是大唐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大唐直接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
眼看明的不行,那么新罗只有来暗的的。公元670年,新罗王暗中支持高句丽和百济地区的反唐势力,并与他们约定一起攻击唐军在百济的重要据点,熊津都督府。
由于唐军当时的主力部队在高句丽镇压那些暴动的棒子,所以留在熊津都护府的部队非常少,而新罗此次出兵,举全国之力,30万之众。所以唐军被打的丢盔弃甲,节节败退。
经次一败的唐军,开始退出熊津都护府,并逐渐采取守势。直到公元674年,新罗全占了百济旧地。这一战是唐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败绩之一。
后来武则天称帝,为了外部的稳定,就承认了新罗国所占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