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长安民生

李隆基看了看备忘录,从睿宗李旦(公元710年七月)上位,自己成为太子,到现在开元二年十一月(公元716年)六年时间,现在有武备府635个,军镇3860,屯营一万七千座。

也就是说,除了大唐现有边军和京军56万,随时可以通过折冲府动员二百万以上的武备士兵,拥有军户两百三十四万户,人口一千九百万,也就说占大唐四分之一还多,这有皇家矿场、工坊,商铺人员三十多万人,如果算上户部掌管官营矿场、工坊,商铺也有四十万人,还有雇佣掌柜伙计的背后家庭人口,总人口可以达到三百多万户,可以说大唐有一半的人口基数,现在是朝廷可以掌控的。

如果按照新的税制交税的话,皇商和官商经营的矿场、工坊,商铺就能上缴40%左右的税赋.武备屯营能上交10%税赋。

有兵有钱的情况下,李隆基决定和齐州郑家这个门阀士家碰一碰,不接受丈量土地,按制交税,那就是违制,按律罚没家产,流发岭南,也可以每人180斤文钱赎罪,这个比较轻。

丈量土地,闹出人命,郑家官员弹劾齐州官员,罔顾事实,多报田地,逼死民女,此事又闹到朝堂,没想到,李隆基直接派出京军和大元帅,田地是必须丈量的,和上报田地不符,那就是欺君之罪,那就要看圣上的意思,是杀是罚。

当然郑家可以选择闷头吃亏,上报官府之外的田地就成为无主之田。

大唐的两税法是必须要实施的,二千斤的火药,就是要炸掉几个世家门阀修建的乌堡,告诉他们,坚固的乌堡再也不是他们固守自防,用以谈判的筹码。

李隆基起身活动筋骨,大唐商贸和手工工坊发达,但是还是有88%人从事基础农耕生产。急不得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在没有外力的加持下,这种转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冬至节仪被称之为“国之大典”,祭祀中有“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的说法,而冬至祭天,排在这二十二祭之首,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祭天的地点在长安城南郊的圜丘,高祖武德年间立下定制:“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就是现在的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校园内,称“唐天坛”。

冬至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庆,朝贺是必不可少的,朝贺的地点大明宫的含元殿。即所谓“千官望长至,万国拜含元”,说的便是冬至的大朝会了。

朝会之后,按惯例皇帝当然要赐臣下酒宴了。不过实际上,皇帝的赐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表现君臣同乐的政治仪式,吃东西反倒是次要的。而且,酒宴上仪程繁复,比如要“酒行十二遍,礼毕方出”,这反复下跪行礼,估计也吃不了什么好东西了。

在酒宴之上,皇帝还会对群臣进行赏赐,但这也是一些很普通的赏赐,比如一些衣物和皮靴或者棉袜。

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本就是个万物休息的季节,古人行事也讲究符合自然规律,这是“天道”么。所以冬至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唐朝的官吏们是要放假的。七天小长假,可以说是唐朝版的黄金周了。

除了放假之外,冬至节中,作为皇帝李隆基还需要宣布大赦天下,就是对比较罪责清点囚犯进行免罪,这是一种德政的象征。彼时之人深受“阴阳刑德”思想的影响,以刑为阴克,以德为阳生,冬至是阳生的开始,要祈祷阳气早日到来,当然要施行德政。大赦天下便是这德政的代表了,此外还有减免税赋,赏赐孝子顺孙、节妇义夫、乡间宿老等等。

在冬至这一天,除了皇帝会大宴群臣,普通的百姓也阖家团圆,走亲访友。冬至也就成了凝聚血缘亲情,强化社会关系网络的好时机。

“长至日,空酒馄饨,故勒驰屈,降趾为幸”,这两句话是唐朝百姓邀请朋友来家里宴饮的请帖,体现了唐人在冬至这天吃馄饨的习俗呢。

冬至吃馄饨,是一种原始巫术的模拟形态,有破开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助力阳气生长的意思在里面。

李隆基好不容易完成一天各种仪式,回到兴庆宫时已经有些昏昏欲睡,不过还是没有忘记冬至之后狩猎的事情,回到寝宫后,让高力士告知明日起三天城外狩猎事宜。

谁知第二天天气是“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朝数九歌有:“一九冰头万叶枯,比天鸿雁过南湖。霜结草投敷碎玉,露凝条上撒珍珠。二九严凌切骨寒,探人乡外觉衣单。群鸟夜投高树宿,鲤鱼深向水中攒。”

那就直接改变行程,对长安城内百姓的御寒取暖的进行走访,大雪已经可以可以遮住马蹄脚掌,厚厚的积雪踩踏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响。

雪很大,已经看不清前方五十步以外人,其实从汉代开始宫廷的建筑中出现了“空心火墙”,又被叫做“夹墙”“火墙”。具体建造方法是,将宫殿的墙体砌成空心,在里面铺上简易的烟道,普者通过炉灶生火,产生的热气就会通过烟道传递给墙体,这样一来,屋里的温度就会升高,从而达到御寒的效果。

这种烟道经过发展,出现了烟道火炕,即炕的生火口与做饭的灶相结合。这种烟道火炕在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有单烟道火炕、双烟道火炕和三烟道火炕,排列成的炕有长方形也有曲形。唐北部主要是使用双烟道和三烟道居多。

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危险,首先是炉灶在室内烧火,明火容易引起火灾。其次是如果烟道墙体破裂,烟道在墙体内部,无法及时修复,烟会进入屋中,有异味的同时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

李隆基在潞州之后,就改火墙为地炕,加热整个室内地面的,受热均匀、温和。更重要的是,这种地炕的工作坑和排烟口都位于卧室外灶房,能够保持室内清洁、减小室内火灾的几率。

为了解决长安城里的取暖柴火的问题,在经过多次深入调查后,就设立卫公所,说的明白点回收各种大粪。

还专门成立一个叫“长安卫公署”,有着几辆驮着大圆筒粪车和平板车,李隆基下令长安不管官衙,商户,民户一律采用恭桶(马桶)如厕,家里牲口的粪便也要集中起来。

长安每天清晨鸡叫,首先九个城门首先进城是六千两粪车,驱赶粪车的卫公进入坊间,会敲着马车旁的竹筒,叫道:“日始鸡鸣,辰初净街”

说的是现在开始倾倒粪桶,在辰时一刻时候就都出城了,各家各户这时候都会提着马桶出来递给马车上汉子,木桶上有个喇叭口,打开上面盖子,汉子会把粪水垃圾倒进去,当然也会接受牲口粪便工作。

收完各种粪水,马车就会出城,送到屯营,每车粪水能换4-5担劈好的柴火,或者一担牲口的草料。

这些柴火和草料送到长安城柴火和草料市场,就能买到50-60文钱,也就是这些卫公每月可得一千五百文,每月上缴卫公署三百文,卫公所得赶得上一个上等门户收入。上缴卫公署三百文,每月总共一千八百贯用于长安三千“净夫”也就是打扫大街的薪水。

长安卫公署既解决农庄土地需要储肥,也让长安不受各种大粪污染,而且解决一万多人就业,而且很大解决百姓一大部分柴火需求。

李隆基看着外面的卫公,因为收入有保障,这些卫公已经穿上很厚棉衣,很多人外面还穿上一件羊皮袍子。

正说着,户部仓部司司丞陆象先也骑着马匹带着一批人在巡视长安。

李隆基下了马车,陆象先见到都急忙下马,小跑到李隆基面前行礼道:“陛下,万福金安!”陆象先外面穿的是朝廷官服,可旁边的跟随吏员却穿的葛布(和麻布一样)做成衣服,里面填充的鸡鸭羽毛,

这也许是后世羽绒服的最早样板,但是可没有后世那样软和羽绒的工艺,就是拔下来鸡鸭羽毛洗净晒干之后,直接撕开衣服直接填充进去。应该是个四等吏员,嘴上呼出白气在脸颊两边胡子上已经成为冰霜。

棉花种植虽然李隆基从潞州时就开始大力推广,也许李隆基把棉布和棉花为大唐军士必须采购的物资,只是在河东道、关中道,还有河北道部分种植外,其余地方还是没有大面积种植,导致棉花和棉布大多是全部供应军士和皇宫之后,市面棉布价格甚至比丝绸还要高一些。在西域碎叶城一批棉布竟然比丝绸还要贵上三分。

“免礼,朕安。”李隆基说道:“陆司丞,长安户籍有多少人,每年需要粮几何?”

陆象先平身说道:“陛下,京都在籍人口 48万,宿卫军 11万,宦官 0.5万,宫女一万,登记在册官、私奴婢 11万,官户、工户、乐户等 12万,僧尼两千人,再加上入京商贾、学子大约有 6万,总计约 90万人。这些庞大人口每年需要消耗的粮食数量580万石:如果加上京军和府衙兵共有 8万匹马,每年需要消耗的粮食 737万石。”

李隆基感叹一声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户部今岁收粮几何。”

陆象先说道:“今岁户部长安官仓共收粮740万石。”然后又继续说道:“官仓只政府承担的是京师宿卫人马、在京官员、宫女、奴婢的用粮,年需粮食数量在 400万石左右。”

“现在长安常平仓,军仓共存粮1266万石,够用3年。”

李隆基清楚,东都那200多吨铜铁熔炼之后,极大满足大唐文钱的需求,而户部也是大量用文钱从百姓手中收购粮食。也就是说民间商贾需要每年给长安运粮340万石。长安的人口增长和关中粮食收成已经形成负数,每年需要关中之外运粮200万石才能满足长安需求。

李隆基看着大雪纷飞,问道:“长安木柴取火可够,冬至下雪,雪后天晴,天气会极为寒冷,长安能保证没有百姓冻伤?”

陆象先说道:“陛下,长安城中每年消耗的薪炭在40万吨上下,户部司农寺下属的钩盾署,今年需购买购买木材16万根,又在京兆府、岐州、陇州雇佣壮丁7000人,每年运输木材80万根,如果这些还不满足长安城百官贵族的使用,那么就只能“以苑内蒿根柴兼之”。”

意思是要是这些木头解决不了柴荒,特意允许长安和洛阳的居民砍伐道旁树的枝条当柴火,以解燃眉之急。

在上面提及的这些数字背后,或许才是历史上真正的长安——不仅仅有风花雪月,还有城市生活的复杂性。

生活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每一天的吃穿住用行和最普通的家务,都必须靠覆盖广泛、结构复杂,而且常常被人忽略的千万民夫辛勤劳作来支撑。

陆象先停顿一会又说道:“京城南山,有专门的烧炭为生的炭户,然木炭一斤需百钱,多是贵勋富庶之家可以用之。”

陆象先说完,李隆基就想起马车中悬挂的取暖用的熏炉可以看做是一种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刻有精美图案的镂空护罩,下部是盛放炭火的盆。熏炉外部的熏笼制作精良,有青铜鎏金、掐丝珐琅等材质,大约有一尺多高。紫宸和兴庆宫取暖熏炉可以达到百斤,一米多高。

熏炉精美的制作手法就决定了它不会出现在普通百姓家中。

武则天时期,有人发明了“卧褥香垆(炉)”,又名“香薰球”“熏球”,可以放于被子中使用,而且无论怎么翻滚,都不用担心木炭倾覆。

一个“香炉”价格就需要三贯文钱,百姓更是使用不了。

陆象先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谏言!

李隆基有些恼怒说道:“谏言可以随后上奏折,现在可有解决办法。”

陆象先行礼躬身道:“陛下,朝廷军机省军器司冶炼工坊,使用的石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迫人而不可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