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神奇长安城

李隆基直接接话说道:“泼皮恶霸能够长期为祸地方,没有地方官府的庇护和纵容是不可能的,不然就坊间保长在他们有苗头就能制服,那容的他们成团成伙为恶一方。”

“这包庇的人完了,这些恶霸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裴明礼说道:“陛下圣明!”

“朕前来是想问问,卫公署当初承诺的能解长安柴草之困怎么样了?”

“回陛下,卫公署每日给农庄送去粪土,屯营农户没有钱的可以用别的折算,后来臣发现长安柴草需求巨大,就多以柴草折算。”

“一车粪在农庄可换五担柴,一担草料,这些换回来柴和草料卫公署会夏储冬卖,在西市柴草铺出售,现存有柴一百五十万担,草料三十万担”

“裴明礼,你好大的胆,这粪是你在城里免费收的,折算柴草,这柴草运进城里可是价格翻倍啊!你这是谗言媚上,坑害百姓,又污名圣上!”一旁的陆象先在一旁突然发话。

并上前一步行到道:“陛下,臣弹劾裴明礼与民争利,有负圣恩!”

李隆基是一脸懵,有些惊奇说道:“这话是怎么说的?陆司丞何出此言啊!”

“陛下,一担柴一百斤在长安能卖15文,一担草料能卖到70文,裴明礼在农庄一车粪折算收五担柴和一担草料,而一车粪土折价不过四五十文,这不是与民争利是什么?这不是有负圣恩是什么?”

李隆基一脸震惊看着陆象先,这人听了半天,就听出各这,说他笨吧,这账算的还是清楚的,说他聪明吧,这脑袋里好像缺根弦,一根筋啊!

李隆基疑惑看着陆象先问道:“陆司丞,早上可吃药了?”

陆象先满脸懵逼望了望四周,一脸正经回道:“回陛下,臣身体康健,无需吃药!”

“那你是丢了东西在家里了,出门没有带上?”李隆基满是担心的问道。

陆象先浑身上下看了看,又前后摸了几下,“陛下,臣身无长物,没什么可丢在家里。”

“那你快回家看看,出门有没有带着脑子!”李隆基一本正经看着陆象先。

“陛下!”陆象先听出李隆基在调侃他,有些愤怒,厉声说道:“陛下乃圣德君主,不可侮辱臣子!”

“恼羞成怒了,可你读书都读到肚子了,真是腹中如墨。”

“陛下为何一直羞辱臣,臣弹劾有错吗?”陆象先一脸耿直的站在那里。

“朕也说过,弹劾需要,察故,求道....”看着一脸正气凛然的毫不知错陆象先,李隆基停顿下来。

“陆明公,朕今日是了解长安冬季百姓取暖事宜,柴火之事已经解决了,你先回家吧。”

陆象先虽然一脸不服,但也无可奈何,只好行礼告辞。

“难言啊!”李隆基说道“脑子里没有人间烟火人,人醒了脑子还在家里睡觉!”

“陛下,不必生气,此人只是过于迂腐,书痴儿。”

“裴明礼,卫公署,字如其意,既是守卫公共事务衙门,朕会在本月盐铁会议上提议成立大唐卫公署,掌管大唐全境卫公衙门,你来参加吧!高力士赐进宫鱼符。”

“还有,把今日裴、陆君臣对话给传出去,还有卫公署有一百五十万担柴木登在官报上,一担柴朕皇宫补贴5文,为保长安百姓寒冬取暖10文一担只卖黎民,登在大唐官报上。”

作为大唐朝堂舆论喉舌,在印刷术技术提升下,大唐官报七日印刷一次。

“裴明公,柴铺可以现在发布公告!”李隆基说道:“卫公署,净夫往来乡间,叫几人告知乡间百姓御寒情况!”

裴明礼出去之后,高力士拿出茶具火炉,在一旁文火煮茶,自语道:“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意思是:臣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李隆基看着自语高力士说道:“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意思是:所以方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

“有些人讲道理说不通,事情一教就会,高将军是吗?”李隆基叫高力士将军是因为按照唐律高力士身兼皇宫内侍省总管,还有皇宫戍卫将军的职责。

高力士6岁就跟李隆基,两人一起生活二十多年,李隆基这么说,高力士自然知道说的什么意思?只是陆象先这段时间日子怕不好过了。

裴明礼叫来几位净夫,这些底层从事所谓“贱业”的人,平常很难见到大于八品的官员,这一下要见皇上,可能有些紧张,不过可以看出临时换了一身衣服,不过也很难掩盖身上气味。

不过李隆基并没有表现出一点反感表情。

看着那些紧张兮兮,有人甚至手脚不知往哪里放,还是裴之礼带头行礼道:“圣上,万福金安!”几人才慌乱的跟着行礼。

“唬!”跟随李隆基穿着绣着虎纹衣袍的大汉,看见有人圣前失仪,呼呵一声,提振天子威严。

这一声,把几位“净夫”吓的直接跪在地上。

“平身,赐座!”李隆基。旁边的吏员赶忙拿来几张草席,唐朝桌椅有个坏处,就是李隆基大部分时候都需要盘腿坐着办公,这让穿越来的李隆基不得不在御书房的罗汉床前做了一张很大的御案,能去御书房就那么几位,天子规制轻易模仿不得。

不是李隆基不想普及后世符合人体桌椅,只是一发而动全身,提前进行募兵制和屯营法,还有官员俸禄改革,而且还有许多变革,花钱的地方太多,这桌椅更换说不得几百万块银币就没有了,还是等等吧。

几位净夫跪坐在草席上,有些忐忑看了看刚才吼叫魁梧大汉,“不要惊慌,朕是想问问你等哪里人士,寒冬将至,乡间百姓柴粮是否充足。”

几人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谁先回答,一名年纪比较大汉子双手行礼道:“陛下,刘某是长安人,我送达屯营柴粮应是不缺的,屯营的百姓今年穿的新衣不少。”

“陛下,王某也是长安人,我送达屯营有不少砖瓦房,柴粮应该不缺。

........

大唐关中地区武备府(折冲府)最多,所以长安周边是先天时候就开始建设武备屯营的,所以经过五年的时间,长安附近农庄和屯营相对比较好。

李隆基问完之后,留下裴明礼,说道:“卫公署打扫街道,收拾垃圾,肥田有功,解长安柴困,有济世安民之功。”

“更善于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累产巨万”

有了聪明人裴明礼,两人交谈起来就比较顺利。长安对于污水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排水沟,一种是渗井。长安城内的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排水沟的宽度在2.5米左右,此外对于比较拥挤的街道之下还有排水暗沟。除了排水沟以外,长安城内还出现了渗井,所谓的渗井和现代的下水道口类似,有一些渗井与排水道相连,能够及时的将生活污水排走,而有一些渗井与排水沟并不连通,只是单纯地作为储存之用,和今天的下水道口大多是圆形不同,唐代的渗井形状不一。

下水道的堵塞是排水排污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防止下水道堵塞,长安在建设污水排水道之前就对污水进行了处理,长安城的每隔三里地下暗渠内设置两道闸门,以此来阻止污水中的固态物质进入排水道。还在渗井底部放入砖瓦残块等,以此作为简单的过滤器,此外,律法要求在渗井的周围五十米没有水井的存在,这说明唐代已经认识到了污水排放对地下水所可能造成的危害。

可以说唐人的污水排放系统的完善程度与今天相比也毫不逊色,正是由于有了这套完善的系统,生活着几十万人的长安城才能井然有序。

良好的卫生环境是保障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公共卫生问题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传染病的防控与治疗,与裴明礼谈话中,李隆基才知道官府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唐代京兆尹设置医学博士一职用以负责都城卫生问题,据《唐大诏令集》“宜令天下诸州,各置职事医学博士一员,阶品同于录事”。为了防范与治疗疾病,唐政府设置专门人员对此进行负责,由此可见,唐代只有寥寥数次有史记载的瘟疫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了防治疾病,唐代还将专门的药方记录在所谓“大板”上,以此来减少由于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狂犬病是至今医学界都不能解决的大难题,唐代法律对此进行了专门记载“诸畜产及啮犬有抵榻啮人,而标帜羁绊不如法,若狂犬不杀者,答四十。以故杀伤人者,以过失论,若故放令其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一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发生水涝灾害之后很有可能出现传染病,对此唐代对于灾后问题的处理有专门的规定。

鼠疫是古代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在长安城里能够传播鼠疫的鼠类主要是小家鼠,小家鼠的活动距离大概是20-30米,唐代长安城主要街道的宽度大大超过了这个距离,鼠群之间接触的渠道被切断了,这能够减少鼠群的数量。下水道是老鼠迁徙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唐代的明渠顺坊墙延伸,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唐代鼠疫少有发生,与这种城市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个事实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坊市制在防范传染病方面的优势。

此外,唐长安城的蚊虫很多,蚊虫是病原体的携带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长安秋多蝇,成式尝日读《百家》五卷,颇有所扰。”唐人虽然没有认识到带疟原虫的蚊子是导致疟疾的罪魁祸首,但是统治阶级却敏锐地认识到在潮湿的环境之中容易发生疾病,这种观念实质上影响到了唐人的建筑观,唐人普遍“重高厚,厌卑湿”。

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像唐代一样如此重视公共卫生问题。《唐律》对于维护市容、乱扔垃圾等影响卫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此外,唐代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比如说针对可能引起疾病的行乞者,长安官府会下令“断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管”,当传染病爆发之时,这个举措起到了一定的隔离作用,所以甭管是皇帝为了自己的面子也好,长安城的面子也罢,这种设置对于防范传染病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任何一种令人满意的社会现象的形成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

唐朝的一系列制度在今天看来都有借鉴意义,比如说在长安城内设置“医学博士”的制度,对于专门问题设置专门机构派专人处理,这是唐人的智慧,这种“专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出现卫生问题的概率。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长安城地处黄土高原,远离海洋气候干燥,遇到干旱天气,特别是春天,尘土飞扬。植树造林是处理沙尘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对此唐朝历代朝廷十分重视长安城的环境绿化问题。高宗就下诏“令两京道路,并重果树”,此外,长安城周围还有大片的人造森林,除了禁苑之外,还有东内苑,芙蓉苑等。长安外郭城也有许多勋贵私家园林,这对长安城的防风固沙有着积极作用。

李隆基听到裴明礼的一些介绍,感叹道:“长安作为一个容纳近百万人口的繁华都市,规模庞大,还能能如此干净整洁,其官府、民众,律法约束三者缺一不可,才有如此神奇的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