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公署的公告张贴出来后,长安城内就有传颂皇帝体恤百姓,节俭为民,与百姓共克时艰的诗句流传出来。对于这些歌颂皇帝圣恩的诗句,自会有有心人传播。
李隆基乘坐在马车内,让高力士上车煮茶,问道:“高将军,卫公署给皇宫三十万贯和兵部五十万贯详情。”
高力士放下手中的茶壶,说道:“陛下,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每天也有宫人、奴婢,3万余人,各种马匹一万二千匹。”
“卫公署是官衙,按律所得需要上缴,当时正值入秋兵部和皇宫需要置办冬衣,卫公署直接就把钱送到兵部和皇宫了,此事四省相公都是知晓的,也是入了账册的。”
李隆基听了没有说话,卫公署是皇帝敕谕成立的,正如官员所说的,皇帝靠买大粪赚钱,说出去不雅,所以就集体保持沉默。
这些事留到本月盐铁会议再讨论吧!
每年入秋,朝廷四品以上官员,都能穿上动物皮毛制成的裘衣,比较华贵的有狐裘、貂裘、豹裘、兔裘等。一般士人和百姓中富有者则多穿羊裘、犬裘。
而平民百姓冬日会选择穿“棉衣”,其主要是“袍”“袄”两种,两类衣服都有夹层,可以在其中填充棉絮。不同的是“袍”一般能覆盖到脚面,常用作外衣;而“袄”则主要是上身穿着,有时也会作为里衣。
这里说的棉衣不是现在的棉布和棉花缝制的棉衣,而是麻布或纤维很高麻纸夹层里填充鸡鸭等鸟类羽毛、还有就是收集羊、狗等动物的脱落下来的毛制作的棉衣。
棉花种植普及看来需要官府严令,并且关于棉花的种植技术,轧花取籽,抽线纺织技术和纺车都需在官报上公开。
进入安业坊,李隆基一声棉袍便衣进入一家酒馆,酒馆很大,里面说不上奢华,但也古朴典雅,这里多是学子聚集之地,有三个学子围着一张大桌,桌上有个较大砂锅,里面煮着豆腐,羊肉等,李隆基脱去靴子站在一旁,拱手行礼道:“李某长安人,今日路过此店,不知是否有缘和几位学子一起喝上一杯。”
一位年轻学子看看李隆基,回礼道:“我等求之不得!快快请坐”
说道:“在下姓孟。单名一个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孟浩然”李隆基脑袋冒出这个名字,看着眼前这个唇毛都没有脱去年青人,这可是田园山水诗闻名后世的大诗人。
对面身穿丝绸的年轻人行礼道:“在下河北密州人,王信然,取自“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字诚然。”
斜对面的年纪有些大,穿的是一身蓝色圆领衣袍,行礼道:“我是东都人,卢凌翔,现在万年县担任户司主簿一职。”
李隆基说道:“李某长安人,单名一个隆字,字玄道,是留在长安的学子。”
“今日有缘与各位相见,这顿算我请几位,店家来两壶好酒”李隆基对着旁边酒肆说道。
“好咧,马上就来!”酒肆答应着,向酒柜跑去。
孟浩首先说道:“李郎是长安人士,当今圣上要学当年齐国稷下学宫,邀请天下习学百家著作学子论学议政,不知李郎有何见解。”
李隆基说道:“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ˇ诸子ˇ,ˇ百家ˇ则指这些学派。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华夏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
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各有观点,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使用价值。
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圣人在“九流”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李隆基顿了一下说道:“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恕、诚、孝”,孔子很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提倡教化和仁政。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孔孟之道”。另外,荀子是既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者。儒家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和《荀子》。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皆因不适时宜而处处碰壁,最终心灰意冷,无可奈何地返回鲁国。自此后,潜心讲学和著书,他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了《春秋》,为的是借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与价值观。
孔子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开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基础;此外,他在思想领域的众多开创性的见解,犹如一道道晨曦瞬间照亮了人们的心田,打开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大门,从而促进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文化鼎盛时代的到来。但他在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等,却不受人们的欢迎。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话语,择其要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是谓孔子的“言行录”,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
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也是鲁国人,在“孟母三迁”的教育下,刻苦攻读,学成后继承孔子的思想,并也兴办教育,招收弟子,后来重走孔子游历列国之路,宣扬“仁政”与“王道”,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得到了他们的尊敬与礼待,但因其思想保守,不合时代潮流,同样得到孔子一样的命运,未受到重用。
晚年的孟子回乡讲学著书,写下《孟子》七篇。因每篇的篇幅都很长,遂分为上下两篇,因故全书共十四卷。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又一代表性人物,足迹曾遍布燕、齐、楚、秦、赵等诸国,晚年任兰陵令(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家居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著书立说,写成了《荀子》一书。荀子虽是儒家继承人,但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而是弃粗取精,融会贯通,于此提出了“性本恶”论,以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孟子的“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相辅相成,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尊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实行教育,使人人成为守礼有道德的人。儒家认为这是国家安定的必由之路。儒家呼吁恢复“周礼”,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战国后期七雄争锋,秦以法家变法强国,,秦经历裂变、崛起,纵横,到一统六国一百五十年唯儒不能入秦,秦始皇焚书坑术,打压儒学,儒家开始衰落。
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加入了忠君思想、天人感应等,让儒学符合万民尊帝的利益,所以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到了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成为所谓的正统思想。”
综上所述,法家代表进步,儒家代表倒退,但法家过分强调严刑峻法则易于激发社会矛盾,而儒家提倡的“仁政”统治则又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再说法,法家的源头可上溯至皋陶,他为禹之理官,长期掌管刑法,创刑造狱。相传他制《禹刑》,强调法治与德政结合,促进了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变其则”,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人也有其人道,为法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其哲学与法理基础。
战国时期的齐国设稷下学宫,一批学子传承管仲法治思想,形成了管仲学派。这一派被后来的学者称之为齐法家。另一派的秦晋法家则以商鞅(秦)李悝(晋后魏国)为代表,这一派奉术、法、势为至尊圭臬,强调严刑峻法。
所谓“术”,即君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所谓“法”,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有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所谓“势”,即是威权,即把政府的威权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君主手里,使其变成恐吓的对象,以便压制臣下。“术”以申不害(晋后韩国)为宗,“法”以商鞅(秦国)为宗,“势”以慎到(晋后赵国)为宗。
齐法家强调法治思想,既重视术、势又重视法、教。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他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使其融会贯通,成为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者。因之,齐法家是先秦法家流派中取得成就最高者。
齐法家强调法治思想,既重视术、势又重视法、教。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他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使其融会贯通,成为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者。因之,齐法家是先秦法家流派中取得成就最高者。
秦晋法家在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齐法家在思想和教育方面,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学说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重法治,儒家重礼治,两家针锋相对。法家反对儒家具有鲜明等级特征的所谓的“礼”治,反对贵族垄断经济与政治的世袭特权,主张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要求土地是平民所有而不是贵族所有,要求按功授爵与按才干授予官职。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