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以工代赈

李济非常厉害,短短一段话,把大唐和突厥近百年的事情说的清清楚楚,突厥反反复复对大唐其实就是大唐强弱的波动。

大唐军力强弱转变,国力的发展,是突厥对大唐态度最明显的对应。李隆基首先对已经早起赐予汉姓昭武九姓在河套设立鲁、丽、含、塞、依、契六州。

姚崇说道:“塞外未能靖安,如何修驰道?”

“今天修了,明天就毁了,当时太宗皇帝修了条到集宁的驿路,还被朝臣们气的直接征高丽了。”

李隆基了然,这就是常青树的好处了,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当初为何太宗皇帝李世民未曾修河套的官道驿路了。

修了辽东的驿路,就没办法修河套的驿路了。

今日今时,修河套官路驿站,是理所当然,但是在当时,朝臣们来看,平白消耗人力物力,修来彰显皇帝的武功吗?

“修驿路花费几何?还要投入吗?”魏知古作为户部尚书,立刻提出了质疑,修官道驿路可不是小数目,这笔钱,谁来出?

其实魏知古更想问,大唐官道驿路修好了,设立税监钞关,收到了银子,怎么分?

全都进陛下的太仓吗?

李隆基笑着说道:“不费多少钱,总共不到五十万石的粮食,以京师粮价折银,不过二十万枚银元。”

魏知古才不信会这么便宜,他振振有词的说道:“当初文皇帝修辽东官道驿路,可是征召了近三十万民夫,花费了近百万两银子!陛下莫要诳我!”

魏知古可是户部尚书,他当然要精打细算,大唐朝的银子,不能跟开了闸的水一样泄了出去,却是看不到回头的钱。

五十万石粮食就想把这么大的事儿办了,怎么可能?

王敬业呆滞的看着这一幕,这就是传闻已久的盐铁会议的氛围吗?户部尚书跟大皇帝如此说话,恭敬之心呢?

这就是王敬业久在地方,不了解朝堂里的规矩了,朝廷里,让大唐滚滚向前,就是最大的恭敬。

魏知古作为户部尚书,这是职能所在。

李隆基左右看了看说道:“我们不需要征召民夫啊,草原那么多连饭都吃不上的人,他们就是民夫啊。”

“只需要给他们维持到明年夏收之前的粮食,就足以让他们为大唐修好信安王送来的这些官道了。”

“突厥人抢他们的牲畜、牛羊、粮食,还杀戮奸他们的女儿,妻子,我们就不同了,我们给他们粮食,让他们活着。”

“只需要干一点点,一点点活儿就是了。”

魏知古不停的眨着眼,大唐建筑三受降城后,又加强商品上封锁,几年的商贸封锁让草原经济变成了烂摊子之后,心都快要疼死了,这是计划外的投入,但是陛下这么一说…

“百姓受灾,赈济不是天经地义的吗?”魏知古略微有些呆滞的说道。

过高的道德标准,导致了魏知古对百姓是有着极强的同情心,这都受灾了,陛下居然还组织他们干活?

李隆基理所当然的说道:“不然呢?斗米恩升米仇,难道朝廷要做烂好人吗?给好处,给习惯了,你信不信他们甚至不会放牧,更不会耕种,就等着朝廷赈济。”

“赈济不到,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背弃大唐再投草原。”

“这不是守土牧民之道。”

魏知古眉头紧皱的说道:“会不会招致天下非议啊,如此苛刻。”

李济坐直了身子,满是笑容的看着忧心忡忡的朝臣们,笑着说道:“我说两句。”

群臣们眉头紧皱的看着李济,这刚打算开口为这集宁那些突厥的人,分说两句,李济就开口了。

李济笑着说道:“此乃周礼也。”

卢怀慎眉头紧皱的说道:“李尚书,这开场,就直接就奔着周礼去了?”

李济点了点头,王吉坐在角落里,他听闻李济开口,就已经开始准备速记了。

这都是日后的小抄。

李济坐直了身子说道:“诗经有云: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卢怀慎作为正经科班出身,自然是会背诗经,但是这首《鸿雁》是小雅,科举并不考,他倒是看过,却从未细想。

他眉头紧皱的说道:“怎么讲?”

李济满是笑容的说道:“鸿雁翩翩空中飞,有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有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周王救济流民,让他们修筑城墙,收拢难民于四方,此乃仁。”

魏知古认真的思考了片刻,道理是这个道理,虽则劬劳,其究安宅,但是绝对应该是给周王给了粮。

李济笑着说道:“是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魏尚书以为呢?李中丞以为呢?”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价值观,就是劳有所获,按照陛下的道理,就是劳动报酬。

李杰看了看自己手下这帮御史,这一句周礼,就把他们的嘴堵住了。

辩个屁,有些人甚至连这首诗经里的小雅,都不知道出处。

李济继续说道:“若是诸位觉得这不是周礼,那这也是春秋之义。”

魏知古呆滞的说道:“这怎么就绕到了春秋大义之事上?”

李济笑眯眯的说道:“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

李隆基倒是知道这个典故。

说的是齐景公的齐国,发生了饥荒,晏子请赈济粮,齐景公不太乐意,晏子就折了中,为齐景公建立了路寝之台,晏子提高了工资,增加了工期,后来修好了路寝之台,齐景公满足了游玩的乐趣,百姓填饱了肚子。

但是这后面有一句,李济没说,这李尚书也是断章取义的老行家了。

后面一句是: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如果想要施政而得不到同意,就得巧立名目,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话不能说错。

但是到了大唐朝,有些臣子可没恭敬之心,他们的依物而偶于政,就是把脏水扣到皇帝的头上,把利益揣到自己的腰包。

李济的确是断章取义了,但是也不能说错,这的确是春秋大义。

跟礼部尚书掰扯周礼、春秋,那不是自找没趣吗?人家就是干这个的!

李济笑着问道:“那这算不算是春秋大义呢?”

魏知古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算!”

李济老神在在的说道:“哎呀,我这才用了两个典故,我还有《汉书》贾让,《旧五代史》赵莹、《宋史》范仲淹,这三个例子没有讲呢,这是史。”

“唉。”

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李济一开口,这就用了四成功力,就把一干言官统统都给打的人仰马翻。

王吉叹为观止,奋笔疾书,还记下了李济说的三个例子,日后胡濙千秋之后,王吉好继续作为礼部,为陛下效命。

王敬业早就听说了李济功力深厚,上次在含元殿殿上,连曹操的诗都拿出来了,不过那是急智,这次直接展现了李济雄厚而庞大的知识海。

李隆基左右看了看说道:“你们还有要跟李尚书掰扯下,经史子集义这类的东西吗?如果没有的话,就让信安王推行了。”

李杰代表御史台摇了摇头,魏知古更是没什么疑问,左右不过是挨两句骂罢了,能省点钱,就省点钱,户部的灯盏只有一颗灯芯的魏知古,自然愿意省钱。

姚崇有点奇怪的问道:“具体的呢?那些流民可不好阻止,他们饿极了,可是要偷袭我们大军的粮仓的。”

李隆基笑着说道:“具体怎么做,在信安王出征之前,我们就讨论过了,他本身就是个很擅长和百姓打交道的人,现在还有了朕的一些奇思妙想,这件事办起来,并不难。”

姚崇皱着眉头,看着陛下,虽然陛下的奇思妙想一直非常可靠,但是他还是想知道,不过左思右想,还是算了。

如何做群众工作,他没接触过,私下再问问边镇的两个侄子就好了。

如何做群众工作?武学院的那些御林令官们有话要说。

为了河套的这肥沃的土地,李隆基可是从打完了大来谷之战就开始准备,每天根据以前的过往奏疏,和自己在后世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一次填鸭式的教育。

至于鸿雁居那些购买的粮食,在多伦城投降之后,就全部在多伦城内粮仓和库房全部找到,这也为省了唐军向集宁运送粮食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