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阴山下的这肥沃的土地,李隆基可是从陇右之战就开始准备,每天根据郭元振和兵部的过往奏疏,和自己在后世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一次填鸭式的教育。
集宁建城,就给李隆基开了个好头。
但是具体怎么做,不是盐铁会议上讨论的议题了,姚崇要是感兴趣,李祎、郭子仪凯旋可以让他专门讲讲。
李隆基终于放下了拿出了自己的会议课题本,他打算讲的货币战争,终于可以起头了。
魏知古坐直了身子忽然开口问道:“陛下,屯田还要用武备屯营法吗?编民为户,十户一甲,十甲一里,六里一乡,掌令官组织,训练武备团练吗?”
李隆基眉头紧皱的说道:“不然呢?不设府州县乡里,难道继续羁縻?”
魏知古赶忙回答道:“臣愚钝,可是这些新复之地的百姓,胡汉杂居,他们可不愿意那么听人使唤。”
“若是训练武备团练,大军稍退,他们立刻反叛,破坏官道驿路,破坏官署、集市、打杀朝廷命官,甚至可能和突厥人里应外合!”
“贞观年间建设羁縻州府,现如今已经形同虚设。”
魏知古也是应和的说道:“既然要经营,农庄法只一成半藁税,是不是太少了些啊。”
吏部从政治稳定的角度,户部从财经事务的角度,提出了他们的反对意见。
而姚崇犹豫了下说道:“设立都司羁縻,并非长久之策,臣以为,设立州府县乡,但是训练武备团练,还是算了,这不等于训练他们跟大唐朝作对吗?”
李济想了想说道:“陛下太宗皇帝亦有此顾虑,设立都司羁縻无法长久,我大唐朝亦有突厥反复之事,突厥受封,今又攻我大唐,设立州府县管理,皆为生民,又不成熟。”
兵部从军事安全的角度考虑问题,礼部从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
李济也是叹息的说道:“陛下,法不束民,在大唐两京十五道,依旧是屡见不鲜,比如生苗,比如麓川土司,都是法不通行。”
郑家那小子造反是开玩笑,但是他要是挑起了突厥造反,那就是千秋罪人,大唐对突厥监管,颇为头疼。
眼下河套地区面临同样的困局,生民。
刑部从以法束民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工部尚书叹息,唯独没自己什么事,工事工办,实至名归。
李隆基吐了口浊气满是笑容的说道:“大家提的问题,都是一个问题,朕知道你们在担忧什么。”
“这个担忧,其实朕也有。”
李隆基忽然转过头来说道:“高力士,王守一侍郎巡视黄河,走到哪里了?”
高力士愣了愣,想了想说道:“若是走得快些,不日就到延安府了。”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知道了,让他接着北上,过榆林卫,直到河套。”
“工部各位明公,要与王守一多沟通,河套屯田水利优先,工部有的忙得了。”
工部各位呆滞的转过了头,愣愣的说道:“臣领旨。”
盐铁会议是讨论财经事务,唯独工部没啥反对意见,为何陛下突然提点到了工部呢?
朝臣们满是疑惑,为何好端端的提起了王守一呢?
王守一是陛下的岳父,在反复衡量之后,王守一前往河北道去了,想要回朝,却被李隆基打发去治理黄河了。
李隆基深吸了口气说道:“朕让王侍郎前往河套,不是无的放矢,由关中、河东、河北迁民移居,由工部大兴水利,再建塞上明珠。”
明珠岂能蒙尘?
李隆基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群臣们的议论纷纷,迁民这么大的事,陛下居然想要一意孤行。
户部尚书魏知古立刻说道:“陛下啊,阴山苦寒,时常受到胡人侵扰,迁民移居,非同小可,此乃乱命,臣不奉诏!”
无论怎么说,现在河套地区,在群臣心中,就是苦寒之地!怎么可以让内地的百姓去塞上受苦呢?
“怎么能是受苦呢!”李隆基一听这话,笑着说道:“魏尚书啊,你知道河套一亩地出产几何吗?”
金濂眉头一皱说道:“多少?”
李隆基十分确定的说道:“两石,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朕可不是胡说,那可是塞外米粮川。”
“京畿地区一亩熟地,不过一亩一石五斗不到,河套地区,则是一亩两石。”
“如若大兴水利,渠沟纵横交错,这个亩产,还可以再涨涨。”
工部各位才露出了一丝了然的神情,五部疑问,最后归它工部解决问题!
郑尚书乐呵呵的看着群臣,工部也能有今天!
明经补充说道:“金尚书,这里有谢、虞、魏、孔、张家田册为证,河淤土,肥又壮,年年亩产三石粮,这里面有各家家在河套地区的田亩亩算地租等。”
李隆基决定让王志坚一定要在太医院专设雅座,等着谢、虞、魏、孔、张家到了,一定好好招待一番。
这也不用引经据典了,这几家田册直接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李济少费多少脑细胞啊,一定得是雅座!
魏知古拿过了那几本田册,眼睛立刻满是血丝,怒火冲天的说道:“迁,现在就迁民过去!立刻就迁。”
“这帮狗东西,亩产不过二石,他们居然要拿走一石三斗!”
“就是旧亩算,亩算三斗!重一点的江淮地区,也不过亩算五斗!他们居然要拿走比朝廷整整四倍有余的地租,反了天了!”
“河套百姓饱受谢、虞、魏、孔、张家剥盘,如同水深火热!陛下,臣请进军,尽快剿灭突厥冥顽不明之徒!”
“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吊民伐罪,此乃周礼、春秋之大义!”
魏之古的这个吊,表示慰问的意思,可不是吊起来的意思。
他是正经进士出身,这句的确是出自《孟子》,就是惩戒首恶,慰抚百姓,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百姓大悦。
金濂为什么如此的愤怒?
因为谢、虞、魏、孔、张家在河套地区居然拥有超过了四万顷田,共计四百多万亩地,比寿王府还多了一万顷,至少半个陛下的官田了!
谢、虞、魏、孔、张家怪不得会如此的丧心病狂,炸毁了多伦山口的火药库,还要谋求炸毁集宁城大军的火药库,这几家的根,压根就不在江南,而是在河套!
“四百万石米粱!他们怎么敢!”
魏知古的怒气已经冲天了。
要知道江南的米价和京师的米价是完全不同的,京师的米价和大同府的米价也是完全不同的。
京师米一石四十文,江南的米粱价格稍贱也是十五文,但是到了朔州一石米就要四百文,到了云中城一石米要八百文甚至一千文。
河套一年光谢、虞、魏、孔、张家收亩算地租,就要整整四百万石米粱。
少一天,朝廷少多少赋税,边方少多少粮草!
魏知古能不急吗?他看见灯盏里有两个灯芯他都心疼!
怪不得谢、虞、魏、孔、张家要逃跑,人家哪里算是大唐人,人家分明是河套人!
李隆基示意魏知古坐下,他刚才还此乃乱命,臣不奉诏,这一下子就换了个立场,其画风转的太快了,一时间,让朱祁钰有点不适应。
这是打算不等大军打完仗,他就打算迁民耕种了?
王敬业作为盐铁会议的新人,整个人都变得呆滞了,这就是大唐朝的盐铁会议吗?
好像对于陛下而言,出于公心,利于大唐,利于大唐百姓,那就是最大的恭顺。
其实想想也容易理解。
大唐强,则陛下强。
李隆基无奈的说道:“至少明年才会迁民,徐有贞要给朕上了治理河套黄河的奏疏,朕才能知道河套地区到底能养多少百姓,迁民几何,这不能乱。”
“尤其是河套现在有多少人?谁都不知道,迁多迁少,都得细细商议,你先坐下。”
金濂坐下,也不顾君前失仪,又咬牙切齿,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迁,定要迁!”
姚崇深吸了口气,脑海里却是回忆,他开口说道:“武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前六十余年所做的事儿,尽数荒废掉了,最后仅剩云州、丰州六府,军卒不过三万,还不如贞观二十六年。”
“陛下,臣想不明白,兴文就一定要匽武吗?”
“太祖时期,百废俱兴,太祖鼓励文治,设立府州县卫儒学堂,难道不是兴文吗?”
“太宗皇帝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至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李隆基说道“太宗皇帝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太宗皇帝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帝王个人可能作出的不慎重的决定。”
中国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这种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在一些方面与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有相似之处。
但也不同,主要还是对皇帝的政治决策慎之又慎,制定出符合当下的政治策略。应该是相互协作监督关系,而不是三权制约和独立关系。
李隆基继续说道:“太宗皇帝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形成君臣共济致治国家政策。”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臣愚钝,今日方才解惑。”姚崇说道。
姚崇哪里愚钝,这是在谏言,希望李隆基如太宗皇帝一样,能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国之蛀虫,为了一家之死,竟公然勾结胡人对大唐军队动手,损公肥私啊!”
卢怀慎说的角度,是站在了大唐的军卒的角度。
这一点是事实,否则以贞观年间的大唐军队,何至于出现突厥墨啜可汗呢?
李隆基看着卢怀慎略有愤怒的眼神,卢怀慎屡次都提到了武周朝的重文轻武招致的灾祸,证明他对兴文匽武一事极其的不满。
李隆基说道:“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才知道,一些政策,完全是有些偏离了正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掰回来。”
他忽然话风一转说道:“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极限:东起高丽半岛,抵达日本海;西临里海,占有半个中亚,抵达大食(阿拉伯);南至越南横山,越过北部湾,有了交趾府(越南),抵达中南半岛;而北部则越过瀚海(贝加尔湖),占有整个突厥。
姚崇说道:“唐高宗李治虚心纳谏、勤于政事。登基之初,李治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