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李隆基正在大唐的武学堂,今日是陇右道回京将官去武学堂讲学,书本上的东西讲起来总归是枯燥一些,这些在一线作战的将官讲讲兵法和实际经验。
《管子》一书中提到过:通晓万物本质的,可成皇业;明察治世之道的,可成帝业;懂得实行德政的,可成王业;深谋远虑取得战争胜利的,可成霸业。
所以,战争,虽不是什么完备高尚的道德,但可以辅助王业和成就霸业。后世用兵的人却不明此理,不晓得用兵是要权衡得失的。所以,一发动战争就使国内贫穷,打起仗来没有必胜的把握,打了胜仗则死亡甚多,得了土地而伤了国家元气。这四种情况,是用兵的祸害。四者害其国,没有不危亡的。
而发动战争而保持国家不贫,打起仗来有必胜把握,打了胜仗没有死亡,得了土地而本国不伤元气,如何做到这四点呢?
发动战争而国内不贫,是因为筹算得当。战而必胜,是因为法度严明。打了胜仗而没有死亡,是因为教练和武器都好,敌人不敢抗拒。得了土地而不伤本国元气,是因为顺应了被征服国的人民。
顺应其人民,号令、制度就有成法可依。教练和武器都好,就有控制力量。法度严明,军队就有遵循。筹算得当,用兵就有明见。
治兵众要有方法,胜敌国要有正理,审查治兵的方法就可以了解治军水平,审查武器的状况就可以了解战胜原因,明白举兵的正理就可以战胜敌人。
安定宗庙,养育儿女,使四民分业治事,就可以立威立德;制定仪法,发布号令,然后就可以统一百姓行动和治理民众了。
这些事情,现在的大唐的做的很好,此次出战草原,大唐可以说的全胜,突厥的七十二部全部归降,被划分为三个都护府管辖,又设立六州农牧结合点。其实李隆基明白只要控制住河套地区和阴山和贺兰山、燕山余脉,草原就不能强大,原因很简单,草原只剩下夏季牧场,冬季牧场只能在河套地区,因为冬季的一场大雪就能让漠北草原的看不一点干草,那样会有大量牛羊马匹会被饿死。牧民会损失惨重,很多牧民也会因为如此熬不过那漫长的冬季。
现在东北契丹人和奚族人在看到墨啜可汗的死亡和大唐军队横扫草原的场景,已经向打听那个皇帝递请归降书,只是李隆基对此不予理会。
李隆基来到的武学堂,今天的讲课的是王守珪,王守珪是文臣转武将,在陇右道守城方面立有奇功,几千人守城,让吐蕃几万人损兵折将不得前进一步。
“军中没有主帅,就不能早知敌情。农业没有官吏,就不能充实粮食贮备。官府没有常法,下面就抱怨上级,而使武器不精。朝廷没有统一政令而赏罚不明,人民就看轻出产。
应该说:早知敌情,才能够所向无敌;有充实的粮食贮备,才能久战而不匮乏;武器精巧,才能征伐顺利;赏罚严明,才能使勇士得到鼓励。”
王守珪在上面讲着:“三官”无误,“五教”不乱,“九章”著明,这样,虽处于极危之境也无害,处于极度困乏也不会遇难。
所以有办法进行远征,有规则总领众强。三官:第—是鼓,鼓是为了作战,为了发动,为了进攻而用的;第二是金,金是为了防守,为了退兵,为了停战而用的;第三是旗,旗是为了出动军队,为了节制军队,为了抑止军队而用的。这就是三官。
有此三令,兵法就起作用了。“五教”:一是教战士眼看各种形色的旗帜,二是教战士耳听各种号令的数目,三是教战士足走前进后退的步伐,四是教战士手使各种长短的武器,五是教战士心想赏罚制度的必行。五教熟练,战士就有勇气作战了。
“九章”:一是举日章,白日行军;二是举月章,夜里行军;三是举龙章,水里行军;四是举虎章,林内行军;五是举乌章,丘陵行军;六是举蛇章,沼泽行军;七是举鹊章,陆上行军;八是举狼章,山上行军;九是举弓衣之章,表示要载上粮食驾车而行的意思。这九章确定之后,军队的行止就不会越轨了。
这是军纪兵法,“运用三官、五教和九章,要做到起始于没有开端,结束于没有穷尽。始于无端,好比“道”;终于无穷,好比“德”。
因为道是不可量度的,德是不可测算的。不可量度,所以敌众强大也无法图谋我军;不可测算,所以敌军诈伪也不敢对抗我军。
两者兼而施之,无论动兵或息兵都有成效。过境要使人不知,发兵要出敌不意。过境使人不知,敌人就无法防御;发兵出敌不意,敌人就无法应付。
故能全胜而无所伤害。要根据进军方便而进行教练,要按照作战有利而指挥行动。教练不拘常规,行动也不拘常规。两者兼而施之,—动兵就有成效。”
“兵器完好,教练有素,追逐逃兵遁卒就能像飘风一样迅速,击杀敌军就能像雷电一样猛烈。敌人虽有绝地也不能守卫,虽侍险固也不能支持。
我军则保持主动而无敌,令行而无阻。兵器完好,教练有素,分兵则敌人不能防备,聚兵则敌人不能测度。
在教练充分武器良好的条件下,兵的进退都会像雷电一样,而没有停滞和溃散。能做到一气专定,则四出无阻;能做到强兵利器,则遇危不乱。进军无阻碍,退军不溃乱,敌人就为我所用了。这样,过山谷不用钩梯,经水沟不用船只,可以通过绝险的地势,可以打下依险固守的敌人,独出独入谁也不能阻止。
实际上“独入”并不是单人打入,所以不能阻止;“独出”并不是单人杀出,所以不能约束。这种战法不能用言语形容至尽,说尽反而不是原意了。所以,其伟大可与神灵相比拟。”
“养兵以道,则人民和睦;养兵以德,则人民团结。和睦团结就行动协调,协调就能一致,普遍地协调一致,那就谁也不能伤害了。定于“一至”,实行“两要”,总揽“三权”,掌握“四机”,发“五教”,设“六行”,讲“七数”,守“八应”,审“九章”,明“十号”,这就能获得全胜和大胜了。”
“要固守,所以能以守取胜。因为,频繁战斗则士兵疲惫,多次得胜则君主骄傲,以骄傲的君主驱使疲惫的士兵作战,国家怎能不危险?所以,用兵最好的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定。打破大国,战胜强敌,这是一战而定的典范。乱敌不用权变,乘敌不用诡计,胜敌不用诈谋,这是一战而定的实质。对近敌用实力征伐,对远国用号令威慑,力量不可估计,强盛不可测度,士气永不枯竭,心智无法捉摸,这是一战而定的力量源泉。增兵像时雨一样密集,减兵像飘风一样迅速,这是一战而定的最终表现。”
“能控制敌人,是武器最精的结果;使敌为我用,是教练最好的结果。不能使武器最精的,不能制敌;不能使教练最好的,不能使敌为我用。不能使敌为我用,我将陷于被动;不能使武器最精,我将陷于困境。
用兵神速,可以取得必胜。出入异途,可以劳伤敌军。深入敌境造成危险,战士自然警惕,警惕就同心同力了。善于用兵者指挥作战,总是使敌人像在虚空的地方,像在同影子搏斗。保持没有方位、没有形体的样子,因而没有不成功的;保持没有形体、没有作为的样子,因而没有不变化的。这些就叫作“道”。它好像无有而实则存在,好像在后而实则在前。用“威”字,都不足以形容其作用。”
武学堂的兵书大部分都采用白话文注释,教习长官以注释进行讲解,军纪兵法在此一文中给与详细的解答,这也是李隆基首先强调的。
王守珪说道:“此篇兵法说的很明确,国之对外战争,首先就是要征服对方百姓的民心,要想民心向着大唐,就是大唐的能给与他们他们希望的生活。”
当今圣上在安抚敕谕中言:大唐要军士不但要兵强器利,军纪严明,更要安境保民,只要归附大唐的就是大唐的百姓,我们可以给他们田地、耕牛、但要教导他们大唐的文化,遵守大唐的律法,服从大唐的道德,对于那些不服从的,要给予严厉的惩戒。
也就是陛下说的:让敌人的黎民成为大唐的百姓,让他们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田地和房屋,让我们的百姓越来越多,让敌人的黎民越来越少,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能够实现这一愿望就是大唐军士能够保护大唐的百姓不受胡人的劫掠,让那些愿意归降的蕃人和胡人能够安稳生活在大唐境内,以吸引更多胡人自愿归降大唐。”
王守珪看到站在后面听课的李隆基,喊道:“肃静,起身!”
“陛下,万福靖安!”听课的学子也全体起身,转向后面,行礼道:“陛下,万福靖安!”
李隆基走上台说道:“朕安,免礼!”
随即说道:“唐军的强大,绝非仅仅局限于个体士兵的勇猛和装备的精良,更在于在战略战术层面所展现出的超凡智慧与卓越才能。”
“在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漫长征战岁月里,以及在向外开疆拓土的伟大征程中,他们凭借着灵活多变、神出鬼没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地斩获胜利的荣耀。”
“无论是风驰电掣、长途奔袭的骑兵作战,还是如泰山般沉稳、坚不可摧的步兵方阵防御,亦或是步兵、骑兵、弓兵等多兵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唐军将领皆能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当唐军整肃军容,踏上战场之时,那整齐划一的阵容、寒光闪闪的精良装备以及冲天而起的高昂士气,仿佛是一股来自地狱的洪荒之力,足以让任何敌人在看到他们的第一眼起,便心生畏惧,望而生畏。”
“大唐就是要保持这样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术高超的唐军,对敢于对大唐称兵者,大唐军队兵临城下,就要让他们知道等同于末日降临,灭顶之灾。”
“只有这样周边各国才能纷纷拜倒在大唐的脚下,心甘情愿地臣服纳贡,使得大唐的威名远扬四海,威震八方。为大唐的边疆百姓换来了长久的和平与安宁。”
“盛世大唐之名,绝非是凭空而来的虚衔,而是靠着唐军将士们在战场上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一刀一枪、一步一印地拼杀出来的。”
“从贞观年间太宗开启的开疆拓土之路,到开元时期的此战威震四方之威,唐军的足迹遍布千万面积大陆的每一寸土地。”
“将士们的每一次征战,不仅为大唐赢得了广袤无垠的领土和丰富无比的资源,更是如同春风化雨一般,传播了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深远的影响力。”
“周边各国纷纷被大唐的繁荣昌盛所吸引,心怀敬畏与向往,派遣一批又一批的使者不远万里前来长安,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灿烂文化和先进科技。”
“就是要让万国崇拜,大唐的文化好文明,想要万邦来朝贺,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大唐军士组成的这支强大军队的保驾护航。”
“回顾大唐军队九十年那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历史,朕不禁为前辈将士率领的军队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卓越的军事智慧所深深折服。他们在大唐对外征服漫漫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宛如夜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浩瀚苍穹之中,让后人敬仰不已。”
“正是有这样军队的存在,不仅仅是当今大唐繁荣昌盛的坚实保障,更是史书上浓墨重彩、最为壮丽的一笔。”
“他们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辉煌无比的战绩,将永远铭刻在大唐的史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即使穿越千年的时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奋勇向前。”
“所以朕希望你们能青出于蓝胜于蓝,记住大唐的军队对自己百姓是文明威武的军队,对待敌人是凶猛的猛虎、是天空的雄鹰、是大海的蛟龙,召之能战,战之必胜!让一切敢于对抗的大唐的敌人,在你们面前就会颤抖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