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挑战传统秩序

美国一家自动化视觉检测公司近两年在本土工厂的订单大增,业务风生水起。但让它感到困惑的是,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却不得不做出很多改变。中国客户提出了与美国工厂不同的非标准化要求,企业总部不知道在中国发生了什么。

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速度成为一种新的制胜要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这些高速发展的产业,产能不断释放,工厂迭代速度飞快,这挑战了传统稳重少变的秩序。在用于质量检测的机器视觉领域,日本基恩士和美国康耐视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两大标杆。从工业相机、视觉系统到软件形成了一套封闭的系统,打造出行业的标杆产品。它们的供应链就像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常规方式很难攻破。

然而供应链上的技术细节正在变化,数据流分析被广泛关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深度学习以及在反馈循环中实现自我改善等方式,改变了传统光学检测中基于规则库的识别机制。

速度和数据形成了产业新的关注点,新的角色正在挤进来。国内类似阿丘科技这样的人工智能公司,通过开放算法,允许用户结合自己的数据系统来使用。新能源设备产品或者手机的质量缺陷大概有50种。这种中等复杂程度的领域,正是人工智能极佳的切入角度。它的巨大好处是开放数据系统。这使得日本基恩士用极致的标准产品打天下的模式受到了挑战,它的镜头和算法一体化绑定的模式,使得很多“黑盒子”数据无法透明化。但面对中国高速发展的用户,基恩士的封闭、缓慢的模式,也有点跟不上快速响应和开放数据的要求。

这些曾经占有压倒性优势的跨国企业,如果不能做到像其他企业一样快速响应,订单就可能会丢失。尽管后者在技术方面略逊一筹,但凭借不断更新的产品和极致的现场服务,依然有可能将技术领先者挤出市场。

这就像生物学上的蜕皮现象。老皮正在蜕去,原有的斑纹逐渐失去颜色。新的形态和图案长出来,每一种纹路都需要重新附着在全新的骨架上。这种供应链的骨架,在过去一直是跨国企业所确定的。

跨国企业是富有实力的全球化耕耘者,它们将知识、人才、能力和管理的哲学带到世界各地。跨国企业对于供应商有着完善的管理机制,这也成为企业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能够成为知名外企工厂的供应商,本身就是本土企业实力的象征。而进入合格供应商清单,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在中国制造与全球化接轨的过程中,获得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成为很多企业的首选。20世纪90年代,ISO证书在全球受到广泛欢迎,中国厂家往往将这种证书视为企业晋级的荣誉。质量理念得到强有力的普及,进入企业家的视野。

实际上,符合ISO 9000族质量标准认证基本只是达到及格线。跨国企业对于供应商大多有着更加明确的考核,制定了严苛的企业标准。跨国企业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制度规范和口口相传的熏陶,不断推动中国制造提升能力。与此同时,它们也将国外的设备带了进来。

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汽车行业是在合资背景下大力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合资工厂的车间里,很多设备都是由外资企业指定的。例如,压力机、机床等设备由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等合资公司直接订购,中方人员连检测设备都不能自主选择。工厂之所以从各个国家采购“万国设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在早期合资企业上汽大众的桑塔纳工厂,生产车间如同神圣的庙堂,而机器设备就好像是神像般的存在。在制造环节,即使只是变动一颗螺丝钉,也要请示德国的企业总部。在这一背景下,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也带来了不可更改的供应链体系。

可以说,在21世纪初,中国汽车行业通过合资试图融入全球化的时候,几乎整个行业都是按照给定的图纸进行建设的,各种设备和零部件的供应商也被严格限定。当然,彼时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无法支撑汽车工业的发展,合资企业直接引进国外设备成为惯例。

跨国企业对于中国制造起到了两种作用:一方面淘汰了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导致原有秩序崩坏;另一方面培育出浴火重生的公司,促进它们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挤垮的企业的失散的人才重新聚集起来,组成新的公司再次加入竞争行列。

很多跨国企业在搭建供应链上,可以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是优秀企业的必修课:只有外部供应链的整体运转效率跟公司本身一样高效,这个企业才能真正发挥全球化的最大价值。

然而,当产业形态发生激烈变化的时候,供应商的布局也会更换。像光伏、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正在悄悄打破原有的平衡。这些产业显著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快,产能提升要求很高。产能1吉瓦的动力电池规划好之后,两三年后就要继续扩产,原有的设备也需要升级。而在欧洲一些国家,两三年才能建成一个工厂,它们很难适应新兴产业高速迭代的发展节奏。

不断更新迭代的产业背后,需要的是非标准自动化设备的支撑。尽管跨国公司在标准自动化设备领域占尽先机,但是在非标设备领域,中国制造已经开始显现灵活性优势。有些企业一开始为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提供简单的设备,后来跟随大型跨国公司一起进化,逐渐形成强大的非标设备制造能力。当太阳能光伏制造、锂电池制造开始放量发展的时候,这些企业已经拥有强大的非标设备的迭代能力,足以跟得上快速扩产。而这种迭代速度,往往是许多跨国企业所不具备的。工厂与设备同时进化,推动了供应链的蜕变,原有的秩序可能会被打破。国内动力锂电池工厂的兴旺,给本土传感器企业的发展带来机会。例如,锂电池行业的工厂生产线比较长,检测点较多且密集,对粉尘的防护有一定要求,而且能够热插拔连续生产。这使得天津宜科可以凭借多类型的分布式传感器轻松进入这个行业,在此之前,这个领域一直被德国巴鲁夫等企业垄断。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日本曾经是光伏设备的领先制造商,在2000年已经拥有全供应链的优势,这也得益于其下游光伏制造商的发展。但在经历铝背场电池、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等两代技术的发展,进入第三代技术时,日本光伏产业几乎全军覆没,很多反应速度慢的日本设备制造商随之出局。

在过去30年间,外资企业是推动中国制造蜕变的主力军。它们活跃在各个行业,将加工装配的知识、经营管理理念、全球渠道知识,悉数带入中国制造现场。巨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塑造了一批训练有素的职业化人才队伍,无论是高管,还是现场工人。

但是近年来,外资品牌逐渐失去了魔法,部分原因来自国内先锋企业的冲击。外资品牌对本土供应商的锤炼是细致且全面的,而这种能力沿着供应链,逐级向前传递,蔓延到了中国制造的各个角落。正是这些供应链能力的再次组合,形成了中国制造的新脊梁。外资企业培养了很多早已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这些踌躇满志的管理型人才,已经成长为本土企业的栋梁,正在推动市场形成新的冲击波。

还有一些人才已经着手创业,这些新生企业一开始就具备国际化视野。随着大量外资机床厂落地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过程,日本机床、德国机床的机械设备装配精度大多已被中国工厂掌握。只要引入管理层的新理念,新的机床品牌也能带来很大的市场冲击力。

还有大批外企高管涌向了民营企业。对于早期野蛮生长且缺乏精细管理的民营企业来说,有外企工作经验的高管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尽管双方还需要时间磨合,但这是面向民营企业的一次高级改良。国际化规则,进一步成为企业家的基本共识。

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变得多元化,市场也在寻求快速变化。企业开始提出非常多的要求,这对供应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甲方总是想要更多。快速提交方案,快速提供服务,已经成为国内供应商必备的一种生存技能。在与外企的竞争中,有些国内供应商就是用过度服务和整体方案来弥补技术和产品劣势的。一些国内供应商提供驻厂服务以保证随叫随到,这对于很多外企来说是无法实现的。

这种即时反应的速度,暴露出很多外企系统笨重的缺陷。简单地靠“外企总部研发+中国制造”这种供应链分离的模式,已经失去往日的优势,正在显著缩小版图。既然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已经在很多领域强势崛起,外企公司也必须学会本土研发,立足本土打拼,才能继续成为引领者。

跨国企业也在告别黄金岁月。从总部拿配方,在中国用开水稀释后一服就灵的外企时代,已经结束了。外企仍将是中国制造需要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成为绝对主导型的知识提供者。中国制造将继续保持全速前进而不停歇。这正是供应链新旧交替的季节。

如果说新兴产业是在加速蜕变,那么中国已经在这些产业占据了先机。而对于传统行业,则需要等待大的产业升级转折点。汽车行业曾经是一个缓慢进化的行业,它所确立的市场格局几乎没有变化,这也使得传统汽车零部件的秩序早已排定,排行榜前20名几乎一直是熟悉的面孔。然而,当汽车行业转向电动化的时候,它也成为供应链蜕变的急先锋。

电动汽车在全球尤其在中国普及速度意外加快,民众接受意愿很高。与传统燃油汽车的上万个部件相比,电动汽车只有上千个部件,制造过程大为简化。传统车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器和齿轮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相应地,这自然会涌进来很多年轻面孔的供应链。大量造车新势力也借助于全新的供应链体系争抢市场,以往燃油发动机时代的生产秩序已经彻底发生了动摇。

生产线上的零部件,连一颗螺丝钉也要由外方人员指定的时代过去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电池巨头的崛起,造就了自主研发生产线的能力,给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的机会,开启了新的窗口。

理想、蔚来、小鹏、问界等中高端品牌的汽车在市场上快速销售,掀起了国产汽车零部件入列的热潮。国产品牌如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孔辉科技的空气悬架、上声电子的高端音响等产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起步发展的机遇,而禾赛的激光雷达一度占据了全球市场的50%。这些零部件厂商的崛起,大大促进了国产汽车产业链的高端化。

动物的每一次蜕皮,就意味着肌体重获新生。这是一个生命与外界交换能量并获取更大自由的方式。对于供应链而言,一个国家整体供应链的焕新,意味着新生代充满了机会。无论是成本驱动型行业、工艺驱动型行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能找到蜕变的机会,挑战既有的供应链秩序。

中国企业也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正在崛起的中国供应商,要在全球各地跟随客户的国际化发展步伐。新崛起的供应链,需要跟着特斯拉、宁德时代电池、隆基绿能等进入国外的市场,而保持合规、入乡随俗、遵守员工纪律都成为当务之急。这给习惯于灵活用工的中国供应商提出了挑战。如果中国供应商在海外的制造能力无法达到与国内相同的水平,也可能会丢失阵地。精细化管理和国际化发展的差异性,正在考验快速增长的中国企业,这些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供应链的蜕变,意味着工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一场新的较量。外资企业正在告别在中国的黄金时代,不过它们拥有领先的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依然是可敬的对手。中国企业要想更广泛地走出国门,必将直面这场全新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