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 王君安
- 3712字
- 2024-12-18 17:50:20
二、多层次视角(Multi-Level Perspective,MLP)
虽然企业家、强大的在位企业或社会活动家等参与主体很重要,但是他们并不能孤立地推动能源体制变革,也不能独自创新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从企业制度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总是包括微观层面的个人、团体和组织机构,中观层面的机构(如与专业、社会活动或行业相关的机构)和宏观层面的社会机构。塑造商业模式的系统协调过程只能从不同的系统层次(例如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聚合)来理解。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是一套大系统观的理论框架,用以捕捉技术和社会制度如何进行可持续的转型。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中的MLP将转型定位为利基、社会技术体制和宏观环境间互动的结果。将商业模式和MLP联合起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能源系统格局下的关键商业动力,推动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的MLP将政治和体制纳入系统,关注长期的总体动态和转型模式,强调转型的过程和机制,为理解多维度复杂转型提供了一个全局性的视野。MLP区分了探索转型的三个层次:①利基,指激进创新的发生地;②社会技术体制,指由产业、政策、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多主体形成的惯例和规则结构,包括社会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科学体制、技术体制、用户和市场体制;③景观,指外生的社会技术形势。利基、社会技术体制和景观按照不同要素配置,稳定性不断增强。
社会技术体制被定义为一套共享的、相当稳定且一致的规则,指导特定系统中参与主体的行为。这一套普遍的惯例或规则,创造和加强了一个特定的技术系统。这些规则嵌入社会技术系统的各种元素中,将创新活动塑造成一个特定的渐进式创新轨迹(例如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
比较而言,现行体制通常产生渐进式创新,而颠覆式创新是在利基市场产生的。利基市场中,面向应用的领域通常由特定的选择标准主导,这些标准保护新兴的不稳定技术免受直接市场的压力(例如军事应用优先考虑性能而非成本)。利基还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并为支持创新的社会网络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空间,如能源互联网中供应链和“产消一体者”之间关系的建立。
“景观”代表外生的宏观层面的力量(如人口变化),它们塑造了市场利基和社会技术体制,但在中短期内并不会被利基和社会技术体制塑造。
MLP理论提出,转型通过市场利基、体制和景观三个层次的相关过程来实现。传统的高碳能源制度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但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支持下的利基市场创新,可以帮助社会技术转型到低碳能源系统中。
在转型研究中,MLP理论将转型演化过程理论化为利基、体制和景观三个层次间的动态变化。分层的依据是社会技术结构化的程度。中观层面的体制是高度结构化的,由市场参与主体、机构和技术组成的既定体系。现有参与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利益调节协同动态演化;创新可管理并可预测,沿着相对明确的技术轨迹进行渐进式演化。微观层面的利基是社会技术互动结构化较低的空间,因此存在更激进的创新可能。利基和体制内的活动受到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系统参与者的控制,如气候变化和全球化。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激进的利基创新可产生影响并有可能推翻现行体制。社会技术转型理论中的MLP是理解不同社会层面新进入者和在位企业间创新冲突与角色变化的有用工具。
市场利基、体制和景观间的因果互动塑造了社会技术系统的变化,其动态协同演化关系可简化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创
市场格局的变化给现行主导体制带来了压力,而主导体制最初试图从内部解决问题。例如,19世纪的城市化加剧了人们对马车的低速问题、马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的不满,导致了铁路的引入。然而,同样的压力也为自行车等新兴利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之窗”。
初创阶段的特点是通过激进的利基创新进行实验和试错学习。研发实验室、真实世界的实验和示范项目作为小众创新的最初具体载体,让初创者了解在具体环境中颠覆式创新的技术—经济表现、社会—文化接受度和政治可行性。初创阶段的特点:①大量的不确定性;②竞争性宣传;③高失败率和大批创业者退出。
2.第二阶段:加速
创新在一个或多个利基市场立足,这提供了确定性更高的资源流动。随着社会技术体制变得更加不稳定,需要对体制基本架构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技术知识的流通和聚集通常由代表整个领域的工程团体、标准化委员会或行业协会来完成。这涉及体制与新兴市场间的互动,以及这些市场间的互动。例如,在城市客运系统中,自行车、有轨电车和汽车与马车的竞争。根据不同的情况,这个过程在本质上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竞争,导致不同的利基逐步扩大和对等。
能源机构或创新机构也可以作为沟通和聚合过程中的“中介行为者”,因为它们参与多个项目,可以比较项目,提炼一般性经验教训,并将这些作为新项目的方案建议。这些社会认知活动有助于逐渐稳定创新轨迹。创新也可能发生在用户的实践中,因为消费者将颠覆式创新从不熟悉的事物转变为熟悉的对象,嵌入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活动中。
3.第三阶段:扩散
颠覆式创新扩散进入主流市场,一方面是由利基内生性驱动,如价格调整、性能改进、规模经济、互补性技术发展和利益相关者的强力支持;另一方面是利用机会窗口创建新发展领域的外生性驱动。两方面的冲突导致现行社会技术体制局势紧张,变得不再稳定。
扩散阶段通常以利基创新和现有体制在多个维度上的斗争为特征:①新技术和现有技术间存在着经济竞争,这种竞争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②新进入者和在位企业间存在商业竞争,这可能导致在位企业在竞争中被市场淘汰;③在发展规划、补贴、税收和规章的调整方面可能存在政策冲突与权力斗争,这些斗争既涉及政策参与者(政府部门、咨询委员会),也包括更广泛的利益集团;④不同社会团体在有争议的公共议题中,可能会出现关于问题和方案解决框架的文化话语权斗争。利基创新的成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推动可行性解决方案。例如,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价格降低以及性能改善,加上积极的公众言论和行业游说,正在为支持可再生电力发展的政策创造条件。
不能保证利基创新一定会赢得这些斗争:颠覆式创新可能无法形成足够的动力;也可能会遭遇挫折,使现行体制中的紧张局势得到遏制,例如,利基创新的“机会之窗”无法充分实现;或者在位企业可能成功地反动员和阻碍利基创新。
4.第四阶段:稳定
新的社会技术系统取代旧的系统,逐渐制度化并稳定为政策方案、用户习惯、对惯例的看法、专业标准和技术能力。随着新兴系统在各个方面的稳定,建立新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惯例或规则,一种制度的转变就完成了。主导设计和基础设施的相互关联、成熟的商业模式、标准化的监管和明确的用户偏好为快速采用该系统的重点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如自行车、汽车的相继发展。
MLP提出转型的关键是体制转变。创新利基通过持续学习、价格调整、性能改善、不断壮大的团队支持等形成内在驱动,在社会技术形势层次对现行体制造成压力,使体制变得不稳定,从而为创新利基创造机会。这些过程的结合使主流市场上的新奇事物得以形成突破,并与现行体制竞争。转型有两种内生性过程:通过市场对不同产品的选择间接改变规则,即经济演化;通过社团内不同主体协商直接改变规则,即社会演化。通过转换、技术替代、重组、解盟和再结盟等路径实现新社会技术体制对现行体制的替代(见图1-4)。
图1-4 关于转型的MLP
资料来源:Geels、Schot(2007)。
在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景观)视野下,利基市场和现行体制下的主流市场相比,参与者数量更低,核心技术更不成熟,更倾向于驱动市场规则不断变化。社会技术体制往往存在路径依赖,倾向于渐进式创新,而利基市场则更多地涉及路径创造和颠覆式创新。一旦将这些差异缩小到利基市场和社会技术体制比较的维度,就会立即注意到两者共享同一参照系:第一,利基和体制都是由相互支持的参与主体、技术和规则组成的;第二,两者都可以被理解为具有特定边界的实体;第三,存在各种认同利基或体制的个人和集体,从事各种维护利基或体制的活动——利基行为主体试图扩大利基市场而体制行为主体则反击这些活动;第四,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相类似的功能,例如,19世纪时马车、自行车、有轨电车和汽车的发展都是为城市人口提供更高的流动性。
综上,作为一种过程理论,MLP理论既包含“全球模型”(由三个分析层次和四个时间阶段组成)组成的描述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的总体过程,也包含“局部模型”组成的描述多层次相互作用的具体活动和因果机制。
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要求面向更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转型背景研究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Bolton和Hannon(2016)检验了创新商业模式在社会技术系统转型中扮演的角色,并对内嵌在社会技术环境中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为可持续转型动力和可持续转型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Kungl和Geels(2017)利用MLP分析了1998—2015年德国电力行业面临多重形势带来的压力而不再稳定,能源转型过程中在位企业不适应新形势而趋向衰退。
对可持续发展转型中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仍在涌现,而在涉及能源的多利基和多体制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和行为的深入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缺失。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可能通过促进利基创新的升级和制度规则的重新配置来帮助加速社会技术变革;另一方面,它可能通过强化现行体制结构而阻碍变革进程(Bidmon and Knab,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