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财政风险金融化的传导机制与宏观效用研究
- 张圆圆
- 1663字
- 2024-12-23 17:56:52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一是提出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形成机理、传导机制与宏观评价标准,丰富扩充了财政与金融的关系理论。目前有关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文献中虽有提到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概念,但尚未有文献系统地论述财政风险金融化理论。本书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财政与金融的差异与联系、财政与金融在不同经济体制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作用演变,论述了财政风险金融化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与现实基础、经济制度因素与传导机制等内容,创新性地提出从宏观视角对财政风险金融化进行评价,以全社会财政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成本收益作为评价标准。
二是提出并论证了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双重宏观经济效应。财政风险金融化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合理运用财政风险金融化将有助于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促进整体经济效益向最大化的均衡状态发展,但要严格控制过度财政风险金融化产生的负面效应。政府运用金融资源在减缓财政压力和实现风险最小化之间存在均衡解,合理设定财政风险金融化的防控目标,使财政与金融在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中取得政策协同。
三是从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形成与演变视角提出构建中国式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本书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论证了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以及财政风险通过金融领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式与作用程度,指出当前作用于资金供给端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有其局限性,以防控风险为目标的财政政策是化解当前重大风险的关键措施,财政应当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科学定位,建立财政金融双支柱的中国式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控财政风险金融化中的作用。
1.5.2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一是财政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多维度和复杂的,由于作者自身知识储备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本书只能选择较为典型的财政金融风险类型研究其传导机制和影响效应,无法面面俱到。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新的创新模式会不断出现,风险的影响程度也会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分析的结论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情况。
二是如果在实证研究部分做更细化的研究,需采用不同企业类型和不同业务类型的信贷业务数据。在风险分类、指标选择、数据收集与整理、实证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另外,有些政府融资业务游离于金融监管和金融统计之外,而这类风险的短期冲击影响往往较大,数据难以掌握,无法进行定量实证研究,只能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三是鉴于我国的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且以存款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主,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也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同时由于受到资管新规影响影子银行的业务规模收缩较大,因此本书对金融风险的研究主要限定于商业银行范围,以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研究从略。
(1) 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2.
(2) 三期叠加指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3)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201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36.
(4) 大额授信企业指银行授信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
(5)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201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39.
(6) Hana Polakova Brixi, Allen Schick. Government at Risk: 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Fiscal Risk[M].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ality Press, 2002.
(7) 刘尚希.论政府的公共主体身份与财政风险的两个层次[J].天津财经大学,2005(6):3-7.
(8) 刘尚希,隆武华,赵全厚.论财政风险[J].财经问题研究,1997(12):3-8.
(9) 周小川.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J].中国金融,2020(24):9-11.
(10) 彭刚,刘曼赟,胡志九.广义价格指数与中国货币之谜:指数编制和成因解释[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5):3-13.
(11) 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7(5):43-48.
(12) 黄达,陈共,侯梦蟾,周升业,韩英杰.黄达书集(第三卷)——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