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NSAIDs的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

NSAIDs可使发热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但不影响正常人体温。感染疾病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内热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PG合成及释放增加,PG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身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使体温升高,达到较高的体温调定点,使体温超过37℃,出现发热现象。NSAIDs可抑制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COX酶,减少PG含量,使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从而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二)镇痛作用

组织损伤和炎症发生时炎症细胞聚集,炎性细胞内的COX酶诱导合成大量的PG,并释放到组织间隙内。PG激活外周伤害感受器,使其敏感性增加,伤害性信号经脊髓上传至丘脑和大脑皮层,在中枢整合产生疼痛感觉。NSAIDs通过抑制PG合成,抑制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和敏化,发挥镇痛作用。

(三)抗炎、抗风湿作用

本类药物中除对乙酰氨基酚外,均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其机制是抑制PG的合成,减少PG对缓激肽等致炎介质的增敏作用,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

(四)血小板聚集调节作用

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抑制COX-1,使TXA2生成减少。TXA2在体内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因此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预防血栓形成。COX-2介导下生成的前列腺素I2(PGI2)可拮抗TXA2的促血小板凝聚作用,生理状态下与COX-1诱导合成的TXA2相互拮抗,维持着血小板凝聚功能的平衡。临床中使用COX-2抑制剂时,PGI2合成减少,此时COX-1未受抑制,TXA2的合成未减少,造成血小板聚集作用失衡,导致血小板处于高凝聚状态。高凝聚状态的血小板更易在血管内皮表面形成血栓,从而启动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激增。选择性COX-1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COX-1,使TXA2合成减少,而此时COX-2未受抑制,COX-2诱导的PGI2保持较高水平,血小板凝聚能力受到抑制。因此,临床上可使用小剂量选择性COX-1抑制剂(如阿司匹林)抑制TXA2生成,预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