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嘉華在上海的開荒牛

陳:你多年為官,對商界也許一無所知。為何嘉華國際公司會邀請你出任副總裁?

王:我和嘉華國際董事長呂志和先生相識多年了,是在擔任油尖專員時認識的。那時我幫助呂先生改善尖東的交通問題,做了不少工作,他覺得我是能幹的,於是想請我為嘉華制定發展方針以及負責整體統籌。想不到一加入公司,我就被派往上海衝鋒陷陣了。

陳:可否和我們分享一些在嘉華的難忘經歷?

王:當時,我在上海沒有相識的人,幸而陪同我到上海的同事有親戚在某區出任官員,就建議我們從該處着手。我們也算出門遇貴人了,這人帶我們逐家拜訪該區的地產公司。過了兩三個月,我在上海已積累了一批朋友,都同意和嘉華國際合作。我代表公司總共簽訂了六七份意向書。然後,我要約見一位區長。區長是區內最有權力的決策者,他表示,即使我已和各地產公司達成協議,也必須先得到他的批准,方能成事。他說若我能把他指定的一個項目處理妥當,便會考慮批准其他項目。原來,該項目是改建燃煤的上海浴室為現代「桑拿浴室」,我認為公司做不來。正感絕望之際,該位區長被上級調走了,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眾笑)接替職務的副區長讀過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屬「學院派」作風。我和他投契得很,以後的事就一帆風順了。

韋:這是否反映在國內做生意要靠「關係」呢?

王:也不盡然,有時候靠關係也沒有用。比方說,假如我和該區長關係很好,但他給調走,這關係就沒有用了。所以,最重要還是靠實力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政府裏很多人會跟你接觸,即使某官員不喜歡你也不要緊,也許其他官員會欣賞你的才能。

韋:在香港政府工作,凡事有規可循,依照程序辦理,但到了內地工作,會否覺得在香港所學那一套「依照程序行事」無用武之地?

王:我在香港未曾從商,沒有一套固有程式。因此我就像一張白紙,可儘量吸收內地從商的原則和做法。1992年,很多香港公司都嫌辛苦,未有真正進軍內地市場,充其量是在內地取得工作項目,然後在港處理。我想,我在政府工作了十七年,對比一畢業即從商的人,已輸了十七年經驗,唯有在內地市場,我才可以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於是我決定在內地全力發展我的事業。後來,很多大公司陸續進軍內地市場,也會詢問我的意見。想起來,其實我沒有因在內地發展事業而吃虧。

韋:如今,上海是否已成為你的第二個家?

王:我在上海負責過多個項目,包括新天地等。有一次我和上海市市長韓正飯聚,他說我對上海的發展有貢獻,可算是「新上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