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套装共5册)
- 谢亦森
- 2305字
- 2024-11-04 19:44:04
四、从初稿到定稿距离有多远
从完成第一稿到最后定稿,距离到底有多远?十里百里还是千里万里?改多少次、改到什么程度,才能获得“同意发”那三个大字?
一般来说,稿子的产生过程大致可分为雏形稿、定型稿、基本成熟稿和定稿四种形态。所谓雏形稿,即未经修改加工的原始稿,存在的问题较多,包括主题、材料、结构可能存在变数,语言文字还较粗糙;所谓定型稿,即经过修改加工,明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题、框架基本上立得住,语言文字基本上过得去,成为送审稿或征求意见稿;所谓基本成熟稿,即通过吸收各方修改意见、深度修改加工,稿子已达到相当质量水准,无须再作大的修改,可以送交领导审定;所谓定稿,即通过领导最后审改把关,签发付印。当然,这几种形态划分只是相对而非绝对,比如,有的稿子一脱手质量就较高,不需要经过那么多“关卡”;也有的稿子到了定型阶段或者基本成熟阶段,出于某种原因,比如领导意图有重大改变、上级来了新的部署安排,那就免不得回过头来再“折腾”一番。
上述几种形态的依次变换,实际上就是文稿从粗糙到精致、从稚嫩到成熟、从欠缺到完善的过程,因而也是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方式方法不断优化的过程。至于说从雏形稿到定稿的距离有多远,这就要看我们评判定稿的终极标准是什么。
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通顺吗?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这只是基本的、起码的要求,连中学生写作文都应该做到。作为机关文稿,除此还要看实质性内容怎么样。
是富有文采、鲜活生动、新颖吸睛吗?这当然也是需要的,但如果脱离实际需要而一味堆砌辞藻、标新立异,为做文章而做文章,再好的文字也不过是华而不实的文字游戏。
是思想理念、观点见解无懈可击、完全正确吗?这当然更为重要了,但要看是哪种“正确”,如果是那种缺乏独立思考、不说真话实话、人云亦云的大道理空道理,再怎么“正确”也是没用的废话。
是合乎中央大政方针和上级决策部署、政治上原则上不存在偏差吗?这当然特别特别重要了,但如果停留在照抄照搬、依葫芦画瓢,不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怎么“合乎”也只是作秀,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那么,这个“终极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两个字:功能,即文稿所体现出来的实用价值。比如决策部署性文件,必须把“上情”与“下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的工作思路、措施办法切合实际、科学可行,为基层和干部群众提供行动指南;领导讲话,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有的放矢,或表达主张、宣传动员,或阐释道理、解疑释惑,或交代任务、提出要求,以达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目的;经济发展规划,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调研文章,必须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的原则,通过对事物的全面了解、透彻分析、理性思考,或提出实在管用的决策依据,或总结提炼出具有借鉴推广意义的经验,或提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各种制度、规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做到严谨、准确、规范、合理合法,有效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动。其他各种文稿,各有各的特点和用途,都应通过恰当的表述,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句话,离开了“功能”二字,无论结构有多么严谨、文字有多么漂亮、表达有多么流畅,这样的稿子都是不成功的,都必须认真修改。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领导同志和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我们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与文稿的功能不明显、不突出有关。比如:认为某一思路的表述不够准确、完整,还需要修正完善;认为某个任务指标定得太高或太低,需要适当调整;认为某份文件虚的东西太多,“干货”太少,要充实一些实在管用的政策措施;认为某项决策缺乏可行性,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应予更改;认为某个专项行动方案缺乏可操作性,需明确具体的步骤、方法,等等。很明显,这些意见的目标指向都是能不能解决问题,是否有利于指导、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至于文字、结构方面的问题,除了干过文字这一行的,其他人一般较少涉及。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起草还是修改,都要着眼于功能发挥,牢固树立“为事而文”意识,坚决克服和防止“为文而文”的倾向。而修改实践中,我们有些同志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一味埋头于结构层次、语言文字方面的修修补补、敲敲打打,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殊不知,这样做无异于舍本求末,结果只能是劳而无功,还把自己累得半死。有些经过修改的稿子,文字上几乎完美无缺,挑不出任何毛病,却为何仍不能让领导满意、一次次被退回来修改?原因就在这个地方。我自己就曾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夜以继日、没完没了地改呀、改呀,直改得头皮都要炸了,有一次忍不住向领导讨教。领导戳戳我的额门说:“我看你小子是读书读多了、读呆了,搞那么多形容词、对仗句、排比句干什么?讲那么多大道理空道理有什么用?我要的是实在、管用,能解决问题!懂吗?”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从此我按照领导要求去做,修改的成功率就慢慢提高了,感觉上也轻松多了。
明确了“功能”这个终极标准,我们就会明白:从雏形稿到定稿的距离,说长也不长——只要始终咬住“功能”二字,就能事半而功倍,实用价值体现出来了,其他问题都不难修改;说短也不短——如果偏离“功能”二字,就只能事倍而功半,其他方面再怎么改也是枉然。
当然,对于多数起草者来说,并不是不懂得文稿功能的重要性,关键是如何去表现它、实现它。除了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掌握必要的修改要领以外,还须在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了解领导之所想、实践之所需、群众之所盼,这样才会有底气、有主张,改出既合乎功能标准、又合乎文章规范的好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