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视角下商业模式的定义

尽管各类商业模式研究显著增加,但许多研究人员对这个术语的含义存在分歧,至今仍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1.价值创造视角

从价值创造视角出发,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结合,包括对不同参与者的角色描述、对不同参与者潜在收益的描述以及对收入来源的描述,是基于企业整体层面的系统性解释理论。Osterwalder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概念工具,用以理解企业如何做生意,能用来分析比较绩效考核、管理沟通和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反映一个企业得以成功的事实,需要组合几个要素成为一个相互耦合的整体,共同解释企业如何经营业务并获得利润。Chesbrough(2007,2010)提出商业模式是连接技术潜能和经济价值实现的直观逻辑,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种有用的框架,用来把商业构想和科技与经济产出联系起来;商业模式的核心包括两个重要部分,即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4]魏炜等(2012)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从事业务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商业模式是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为核心的,由多种要素组成。鉴于研究人员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很少达成一致,Aziz、Fitzsimmons和Douglas(2008)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对从文献中识别出的54个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4个独立因子,分别命名为:利益相关者、能力、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Johnson、Christensen和Kagermann(2008)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核心资源、关键流程这4个相关联的要素组成,共同创造并传递价值。Richardson(2008)则进一步提出商业模式由价值定位、价值创造和传递系统、价值获取系统三大要素组成。Boons和Leudeke-Freund(2013)认为,商业模式基本要素包括:价值定位、价值创造体系(包括供应链管理和与顾客的交互)以及收益模式。Bocken等(2014)在他们对业务管理的定义中列出了3个主要元素: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传递及价值获取。价值主张主要是指能够产生财务利润的客户产品。价值创造和传递专注于能够产生额外收入的新业务领域及市场。价值获取涉及向客户销售产品、服务或流程的回报。按价值定位、价值创造和传递、价值获取3个主要要素定义商业模式,对可持续创新就能依据其如何与商业模式要素相联系而加以分析。

2.企业运作视角

从企业运作视角出发,Negelmann(2001)认为商业模式定义和形成了公司基本运作方式与附加值结构,包括交换过程、参与者角色、商业伙伴利益以及收入实现方式。Amit和Zott(2012,2015)提出:商业模式界定一个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如顾客、供应商、互补品提供者)间交易的架构、内容与规制,从而使之得以利用机会去创造价值。商业模式是一个超越企业自身边界的,与其他伙伴相互依赖的活动系统。在这一活动系统中,为核心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创造和获取价值是该系统的关键输出。

Casadesus-Masanell和Ricart(2011)指出,商业模式是由决策和结果组成的,并定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遵循的三个共同特征:第一,商业模式必须符合企业目标;第二,商业模式设计中的决策必须相互补充,内部一致性至关重要;第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能够克服长期的威胁。面向可持续的商业实验可以帮助企业从现有的商业模式过渡到新的、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5]

3.系统分析视角

一些学者把商业模式的研究范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例如,Miles等(2006)认为企业间合作经营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方向;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研究发现,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变革与工业时代有所不同,现代企业的商业模式变革不仅需要内部调整,而且要建立充满活力的企业外部生态系统。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切的问题,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使之能融入生态系统的可恢复体系。[6]

孔晓波(2009)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生态学本质,即商业生态系统内各类物种生存和发展的表现形式,并由此给出商业模式的生态学定义:商业模式是指在一定时间段的生态环境内,各类适应环境,生存、发展、繁殖、演进并改造自然,动态发展的生存方式。在此定义下,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由三部分构成:智能硬件、软件平台、基于平台的生态系统。这三部分互联促进,具有平台化、集群化、生态化的特征。比如,一个基于光伏的能源平台上有开发商、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

4.财务盈利视角

也有学者从财务盈利等定量角度出发研究商业模式。Morries(2003)在对30个不同商业模式定义进行内容分析后,根据其包含的不同决策变量,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了三层——经济层、组织层和战略层,这三个层级的复杂程度逐级递增。在经济层面,Stewart和Zhao(2000)将商业模式看作公司赚钱和维持利润的一种方式,并给出商业模式的定义:与公司产生利润的方式有关的经济模型。[7]相关的决策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机制、成本结构、利润和预期的数量。在组织层面,Mayo和Brown(1999)将商业模式看作创造和维持竞争性商业的共生系统设计,其重点在于使公司创造价值的内外部流程和架构设计。相关的决策变量包括生产和服务配送方式、行政方式、资金流动、知识管理及物流。在战略层面,Slywotsky(1996)将商业模式看作公司选择顾客、定位和差异化商品、确定自营产品或服务以及外包服务、配置资源、进入市场、最后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获得收益的过程。在这一层面,商业模式强调公司的整体市场定位、公司产业链上下游的交互作用和成长机会,包括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相关的决策变量包括股东定位、价值创造、差异化、企业愿景、价值观、产业链和生产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