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页
文前辅文
政治经济学新连线丛书
出版说明
前言
检验劳动价值论:方法与证据[1]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测度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基本理论模型
四 计量模型及价格-价值偏差衡量指标
五 中国经济情形及相关研究对比
六 结论
参考文献
价值、生产价格的经验估计方法:应用与评价[1]
一 引言
二 价值、生产价格估计的一般原理
三 基于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经验估计结果
四 局限性讨论
五 尾论
参考文献
转形问题B体系:模型与计算[1]
一 什么是转形问题
二 A体系与B体系的分野
三 A体系的根本错误
四 B体系各分支的共同特征与主要差别
五 运用投入产出表数据的计算问题
六 用B体系的理论模型对中国数据的计量
七 比较和结论
参考文献
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和利润率平均化:一个经验研究[1]
一 引言
二 Morishima-Ochoa方法及其缺陷
三 改进的Morishima-Ochoa方法与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的测算
四 利润率平均化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数量关系与估算[1]
一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分解
二 相关理论变量所对应的经验数据及其处理方法
三 估算结果与分析
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动及其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1]
一 引言
二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变化与资本积累体制的变迁
三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指标选取及其影响劳动报酬的机制
四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变化的主成分分析
五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劳动报酬份额关系的实证分析
六 小结和政策建议
工人力量的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
一 引言
二 工人力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史经验和理论机制
三 中国工人力量的定义与衡量
四 工人力量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关系
五 结语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与中国经济的宏观结构:一个经验研究
一 从投入产出表到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理论基础
二 数据说明和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的数量结构
三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经验分析
四 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中国经验[1]
一 引言
二 一个简化的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
三 中国经验与模型的解释力
四 模型的缺陷与发展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增长: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1]
一 理论
二 模型
三 方法
四 数据
五 实证
六 延伸
七 小结
参考文献
国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一 引言
二 国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账户:中国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剩余价值率动态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基于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方法
一 引言
二 理论基础:转型经济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量
三 剩余价值率动态与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量
四 剩余价值率增长条件的缺失与经济新常态
五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中国投入产出表和线性经济理论[1]
一 绪
二 消费投资曲线
三 马克思型两大部类模型
四 中国经济的大道(Turnpike)路径
五 经济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中国通货紧缩的马克思经济学解释[1]
一 生产力准则、商品形态变化与紧缩
二 对我国通货紧缩类型的实证检验
三 结论与政策思考
参考文献
后折页
封底
更新时间:2019-10-11 16:20:25